近一個月來,我國華北、華東、華南等多個區域持續處于高溫高濕環境,據中央氣象臺消息,濟南未來一周最高氣溫將保持在37-38℃,不僅白天酷熱難耐,最低氣溫也接近或達到30℃。伴隨極端天氣過程,"熱射病" 相關病例數量顯著上升。由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學會與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樹蘭(濟南)醫院冠名播出的《大醫生來啦》節目特別邀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李琛主任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街景演播間,解析熱射病的致病原理與科學防護的方法。
熱射病:從 “中暑” 到 “多臟器衰竭” 的致命升級
在大眾認知中,“中暑” 多被視為輕微不適,補充水分、短暫休息即可緩解。但李琛主任指出,這種認知存在顯著偏差。熱射病是中暑進展至最嚴重階段的臨床狀態,其病理機制為人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產熱與散熱失衡,導致核心體溫驟升至 40℃以上,進而引發全身細胞變性、多臟器功能衰竭,屬于致命性急癥。熱射病是熱相關疾病中病情最危重的類型,臨床數據顯示其總體致死率超過30%,且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發病率呈現明顯增長趨勢。
臨床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熱射病就診人數達 53.9 萬,較 2021 年增幅達 200%;西南地區一項覆蓋 83 家醫院的多中心研究顯示,熱射病患者總體死亡率高達 32.4%。“ICU 接診的病例中,既有建筑工人在烈日下作業 2 小時后突發倒地、伴肝腎功能衰竭的勞力型患者,也有獨居老人因緊閉門窗避暑、核心體溫升至 42℃的經典型病例。” 李琛主任的表述,凸顯了該病的兇險性。
從臨床分型看,熱射病可分為經典型與勞力型。經典型多見于老年人、嬰幼兒、孕婦等體溫調節能力較弱群體,常因長期處于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環境(如密閉房間、未通風的老年公寓),熱量緩慢蓄積所致,起病隱匿易被忽視;勞力型則多發于健康青壯年,如運動員、消防員、車間工人等,在高強度體力活動中機體產熱劇增,遠超散熱能力,短則十余分鐘即可發病,表現為突發暈厥、意識喪失。
值得關注的是,高溫、高濕、無風構成的 “致命三角” 是熱射病高發的關鍵環境因素。人體散熱主要依賴汗液蒸發,當氣溫過高時,環境與人體溫差縮小,輻射散熱受阻;濕度超 60% 時,汗液蒸發速率驟降,體表汗液反而成為散熱屏障;無風環境則導致蒸發水汽滯留,使人體處于 “密閉桑拿” 狀態。衡量這種綜合風險的核心指標為 “熱指數”,其融合氣溫與濕度數據:如 35℃伴 60% 濕度時,熱指數達 41;32℃伴 90% 濕度時,熱指數可突破 45,此時戶外暴露風險陡增 5 倍?!肮姵:鲆暆穸葘w感的影響,實則熱指數超 40時,即便氣溫未達極端值,也需警惕熱射病?!?/p>
“燙晃暈亂”:熱射病來臨前的 4 個預警信號
熱射病雖起病急驟、進展迅速,但存在可識別的早期預警信號。節目中李琛主任提煉的 “燙晃暈亂” 四字體征,構成了系統的預警體系。
“燙” 表現為體溫異常升高,皮膚觸摸灼熱,且多數患者伴隨無汗 —— 這是汗腺功能因高溫受損的典型表現,提示機體已喪失主要散熱途徑;
“晃” 體現為步態不穩、動作協調障礙,類似醉酒狀態,系高溫影響中樞神經功能所致;
“暈” 涵蓋意識模糊、言語錯亂,嚴重時出現抽搐、昏迷,提示高熱已造成腦損傷;
“亂” 則是多臟器功能紊亂的綜合表現,如惡心嘔吐、心慌氣短、少尿等,表明高溫已累及循環、消化等系統。
“這些信號的出現,是機體發出的‘臨界警報’?!?此時需立即終止活動并啟動干預,切勿抱有 “短暫休息即可緩解” 的僥幸心理。
黃金急救與分層預防:降溫比送醫更關鍵,這些方法能救命
針對熱射病的應對,“時間就是生命” 的原則尤為關鍵。李琛主任明確,救治核心在于 “先降溫、后轉運”,降溫速度直接決定預后:發病后 30 分鐘內將核心體溫降至 38.5℃以下,生存率可達 80%;延遲至 1 小時后降溫,生存率則驟降至 30%。
現場科學降溫措施包括:迅速轉移患者至陰涼通風處,松解或去除衣物以減少散熱阻礙;采用 20-26℃冷水(避免冰水刺激血管收縮)浸泡軀干及四肢,水面不超胸部以防呼吸受限;若無法浸泡,可通過體表噴水配合風扇吹拂加速蒸發散熱;用冰袋或冰鎮毛巾冷敷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密集區域,借助血流快速帶走熱量。
需特別注意的是,熱射病引發的高熱并非感染性發熱,禁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解熱鎮痛藥。“此類藥物可能加重肝損傷,而熱射病本身已存在肝功能異常風險,盲目用藥會加劇損害。”轉運過程中需持續降溫,可通過冰毯鋪墊、四肢冰袋包裹等方式維持降溫效果。
預防層面需實施分層策略。戶外勞動者(如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可通過 “熱習服” 訓練增強耐熱能力 —— 逐步增加高溫環境工作時長(從每日 10 分鐘增至 1 小時),同時定時補充含電解質飲料(每小時 100-200ml),配備溫濕度儀實時監測,熱指數超 40℃時暫停作業。
老年人、嬰幼兒等經典型高發群體,需遵循 “躲、涼、補、查” 原則:“躲” 即避開正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高溫時段出行;“涼” 指保持室內通風,即使不使用空調,風扇也可使體感溫度降低 3-5℃;“補” 為少量多次飲用溫水,可加少許鹽(每日不超 5g);“查” 要求家人定時探視,關注獨居老人是否存在緊閉門窗、衣著過厚等情況。
“切勿因節省電費忽視降溫。ICU 單日熱射病救治費用,遠超普通家庭年均電費,及時開啟空調、風扇是最經濟的預防手段?!?李琛主任補充道。
案例警示:熱射病防控的社會共識構建
節目中,一個真實案例令人痛心:一名 13 歲女孩在熱指數達 56的午后參加戶外體能訓練,跑至中途突然倒地,意識喪失?,F場雖采取冷水降溫,但送醫時其核心體溫仍達 41.5℃,檢查顯示肝腎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礙。雖經多日搶救,生命體征暫時穩定,但腦功能已嚴重受損,后續康復渺茫。
李琛主任分析該案例時指出:“熱射病的發生,并非取決于個體體力強弱或體質差異,而是環境熱負荷與行為強度疊加的必然結果。” 他呼吁,教育機構與用人單位需建立高溫動態響應機制 —— 如熱指數超過38,應及時暫停戶外課程、露天作業等活動,從源頭降低暴露風險。
當熱指數的數字不斷跳動,當一個個案例敲響警鐘,熱射病防治早已超越個人健康范疇,成為關乎公共安全的民生議題。無論是戶外勞動者隨身攜帶的電解質水,還是獨居老人家中轉動的風扇,亦或是學校調整的戶外課程表,都是對抗高溫威脅的具體實踐。守住這些細節,便是守住了高溫下的生命防線。
本期節目嘉賓:
李琛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重癥醫學醫師分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體外生命支持專業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山東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山東省醫學倫理學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會長
山東省醫師協會重癥醫學醫師分會副主任委
山東省醫師協會重癥康復多學科聯合專業委
《大醫生來啦》欄目由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學會與
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音樂生活節目中心主辦。
《大醫生來啦》節目由樹蘭(濟南)醫院冠名播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