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汽車圈里聽得最多的就是“車真難賣”。
經銷商展廳門可羅雀,銷售顧問一天打幾十個電話,庫存壓力山大,價格戰一輪接一輪打到吐血,聽起來,整個行業仿佛到了凜冬。
然而,現實卻啪啪打臉!
看看數據,今年前5個月,中國汽車銷量不僅沒降,反而同比大增,新能源車更是突飛猛進。一邊是喊破喉嚨的難賣,一邊是實實在在的賣爆。這冰火兩重天,到底怎么回事?
說白了,不是車賣不動了,是玩法徹底變了。下面這幾點,就是答案。
01 中國汽車有高手坐鎮!
所謂高手坐鎮,不是指某個牛人,而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鏈。尤其是頭部中國品牌,集體站到了舞臺中央。
過去合資品牌手握技術壟斷,躺著也能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是中國品牌,憑借在新能源,智能網聯領域的前瞻投入和快速迭代,擔當起引領市場的高手角色。
論三電技術,以前是跟著別人學,現在比亞迪的刀片電池、CTB底盤一體化,吉利的雷神電混,長安的金鐘罩電池,哪一項不是硬通貨?性能、安全、成本控制,全面開花。
論智能座艙和智駕,華為的鴻蒙OS、問界ADS,小鵬的XNGP,理想的智能空間,蔚來的全棧自研。十多萬的國產車,座艙體驗和智駕水準,已經能追著三四十萬的豪華品牌打。
更關鍵的是,這些技術迭代速度驚人。去年還是新鮮玩意的800V超快充,今年就在二十多萬的車上普及了。高階智駕,也從旗艦專屬快速下放。這種技術反超和普及速度,成了吸引消費者的核心“磁石”。
02 強企林立。
市場看似艱難,但強者恒強。中國車市正經歷一場殘酷的洗牌,“強企林立”的另一面,是尾部品牌的加速出清。
消費者越來越精明。買車不再是沖動消費,而是精打細算的長線投資。大家開始認一個死理,買大品牌,買活得久的品牌。為什么?因為車企倒下了,車可就真成“孤兒”了。
想想前幾年風光一時的威馬,說倒就倒,十幾萬車主售后維保成了老大難。高合、天際、愛馳,這些名字還在耳邊,但身影已漸行漸遠。甚至一些曾經有背景的二線新勢力,也撐不住搖搖欲墜。
即使是合資陣營,日子也同樣難過。謳歌、菲亞特、雷諾、鈴木徹底再見,英菲尼迪、捷豹、捷尼賽思月銷幾百臺,掙扎在生死邊緣。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穩定可靠的大樹。
反觀頭部中國品牌,比亞迪一騎絕塵,吉利、長安、長城、奇瑞等傳統巨頭轉身兇猛,理想、蔚來、問界等新勢力頭部玩家站穩腳跟。它們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盤,完善的渠道網絡,持續的研發投入,能提供長期穩定的OTA升級和售后服務保障。這種“大而不倒”的確定性,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成了消費者的定心丸。
03 需求升級,精明消費成主流
車難賣嗎?難。但難賣的不是車,而是那些跟不上時代變化,不能滿足新需求的平庸產品。消費者不是不買車了,而是更知道該怎么花錢了。
這就是“不買貴”的精髓在宏觀市場的體現。消費者普遍變精了,不再盲目追求一步到位的高價車。
一方面,技術進步太快。今天花五六十萬買到的所謂旗艦配置,可能明年就被下放到二三十萬的新車上。電池技術更是日新月異,固態電池量產在即,現在花大價錢買的高端純電,兩三年后面臨技術貶值的壓力巨大。
另一方面,中國品牌提供了遠超價格預期的價值。得益于供應鏈優勢和規模效應,十多萬就能買到配置拉滿,空間寬敞,智能化出色的新能源車。無論是插混的省油長續航,還是純電的低成本暢快體驗,都精準擊中了家庭用戶的痛點。
預算有限的,十萬出頭就能買到品質不錯的入門車,滿足代步剛需。預算充足的,也更傾向于選擇三十萬左右、技術新、體驗好、品牌穩的國產中高端車型,而不是盲目追求四五十萬甚至更貴的傳統豪華品牌溢價。
這種理性消費觀念的普及,恰恰是中國品牌憑借高性價比和快速迭代,能夠持續吸引用戶,做大總量的深層原因。
所以,車市冰火兩重天的謎底,就在這里。
不是沒人買車了,而是消費者在用更挑剔的眼光,更精明的策略,選擇那些由“高手”打造,背靠“強企”,并且提供實實在在價值的不貴好車。
技術反超夯實了地基,頭部效應掌握了流量,精明消費決定了流向—。
三力合一,推動著中國汽車市場在變革的洪流中,不僅銷量不降反升,更孕育出一批真正能與世界巨頭同臺競技的強者。
買車看門道,賣車更要懂門道。這,就是當下中國車市最真實的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