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11時,老科學學學者張念椿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8歲。噩耗傳來,甚為悲痛,近半個世紀的相識,在腦海里浮現。現將這位對中國科學學體制化的貢獻,特別是他和其他老學者對我國軟科學的研究和奠定智庫建設基礎展現出來,不能忘記他的功勞。
我是在1979年3月于漢口由華中工學院(今華科大)自然辯證法研究室承辦的首屆現代工業技術史大會上認識夏禹龍、劉吉、馮之浚、張念椿的。他們四人從上海乘車到漢口的,會議人數不多,約20多人。除中國技術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學院蒼孝和院長、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李寶恒、內蒙古師范大學李迪教授、劉吉等人報告外,發言的也不多。會議之后,他們四人從九江乘船回上海(要兩三天)。他們在船上合著了第一篇論文“要重視科技史研究”中寫道“自武漢順流而下的長江輪船上,四位中年同志顧不得眺望浩瀚的江流和兩岸的風光,而在客艙里進行一場熱烈的學術討論”。他們從會上的初交到思維的共振,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就在這種激發狀況下,邊議邊寫,完成了第一篇合作論文。
我們一起參加了1979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學第一次理論討論會和1980年夏在北戴河舉行的全國第一次科研管理研討會,上圖第二排右一為張念春等四人,左二排左一張碧暉(后面是于光遠)。
1980年上海科學學研究所正式成立,原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前右二,右一夏禹龍)任首任所長,二排右四起劉吉、張念椿、馮之浚、仇金泉。
掛在上海科學學研究所君子墻上的“四君子”照片,右一是馮、張的學生蔣惠工,左一也是他們的學生沈小白(旅居英國愛丁堡大學多學科系任教)。
“四條漢子”著述的《領導科學基礎》被評為優秀著作,接近10次再版。光聽過馮之浚這部學術報告的領導干部和科技人員就近100萬,其普及作用、讓公眾理解科學貢獻有多大。
我和馮之浚、張念椿有過一次合作。
上海科學學研究所現任負責人陳海鵬(左二)等看望老同志張念椿(左一)。
2023年初冬,中國科學學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方新(后排中)率團去參加馮之浚先生移葬儀式,并看望馮夫人董老師(前左二)和老學者張念椿(前中)。
張念椿來之前剛因心肌梗塞搶救成功,由他的學生蔣惠工推著輪椅上電梯參加集會。
董老師、方新輩向張念椿敬茶。
左起蔣國華、張念椿、張碧暉。
我和張的學生沈小白到閔行他的住處去看望,我還專門問了他對劉、馮后來不聯系的看法,他非常坦率且簡單講了自己的觀點很直白。
坐了近兩個小時,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張念椿也走到陽臺,向我們揮手告別,不想竟成永袂。
張念椿先生安息吧,天堂里沒有痛苦!
張碧暉,長期從事科學學、科學社會學與科技政策等領域研究,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第二屆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