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費孝通文集》
我時常問自己:為什么我們中國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不生不死地蟄伏著有什么意思?當我耳邊聽到大家在說“過年”時,才恍然領悟了我們古老文化中沉痼似地積著個牢不可拔的“過渡心理”。在日常的用語中,生活就是“過日子”。逢年逢節大多希望如輕舟已過萬重山一般又輕快又不留戀地度過了我們這一輩子的生命。假定命運不好,一路沒有好風,這一堆日子怎樣打發開,自然會成為一項使人度日如年的擔負了。可是這種人卻從不想自動地把重荷卸下來休息一下,或甚至直截了當把它拋入深海,他們似乎很認真地把這個擔子看成了無可奈何的累贅,做人是一項責任,是一種不必有權利的義務。每過一節,每過一年,不免自相慶幸,好像遠征隊伍又攻克了一個城市。要不然為什么我吃年夜飯而不吃年中飯?我們的得意處不是在結束了一場事務,所以除夕才值得我們的歡宴么?新年對我們似乎是另一個沉重任務的開始,習俗上不是常用禁食、不會客等淡漠的心情來接受的么?
Enjoy life一句是譯不出的,也不易為中國人所了解的。我們是老和尚在古廟里暮色沉沉中撞著銅綠的晚鐘,他怎能夢想有少女們在紅日初升晨曦繚亂里放聲髙歌?在她們人生是個難得的機會。想!在這個悠悠無垠的大宇宙里怎樣的僥幸而我有這瞬息的存在。生命既不可久,何必求它淹留,只要能在這瞬息的存在中充充分分地活它一下,也就不辜負上帝給我這一點恩惠了。不久我又得還到這無知的大地,再來時不知在哪時,要是在這一生雖有了做人的機會而并沒有痛快地做個人,不是一件最可遺憾的事么?倫敦市繁華的中心叫Piccadilly,我想若把它譯作“片刻蝶戀”就很能表示他們那種不放松人生的態度了。
“過日子”的生活態度若是細細加以分析,實在既不是厭惡人生,甚至也不能說對人生取什么消極的反應。若是一個人覺得人生是個痛苦,他若不喜歡痛苦和不相信痛苦是得到快樂的手段時,人生對他也就失去了引誘,于是假若他有一些勇氣的話,自不能不直截了當地舍棄這個累贅了。求超脫的人決不能拖著得過且過的過渡精神,他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地里,看不到埋伏著的火山;他在洶濤滾滾的大海中,望不見萬花競艷的島國,他應是死了心的,他有的是厭惡和消極,求個“一切皆無”。
抱著“過渡心理”的多少要存幾分僥幸之心,我說他心存僥幸,因為他雖則不對光明的來日絕望,但是他卻并不積極去追求。若是他雖則感到現在的生活不痛快,但是卻認識了痛苦是快活的代價,那他定會咬住牙關死勁地干,他是個斯巴達的好漢,他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創造自己的天堂。天堂雖遠可是一天近一天。日子在他是本錢,不肯浪費,不肯虛擲,他是利用日子,把它看成一個手段,“一寸光陰一寸金”是求功心急,有如治水的大禹一般人的格言。他們不能像那些渡船里無聊的坐客,默數著時鐘的“嘀嗒”。
“過日子”不是消極而是被動。年來了就過年;節到了就過節;孩子生出了,就養孩子;官運來了,就做官。既不積極地求,卻又不消極地避,一切都接受。要是來得好,是這樣;來得不好,也是這樣。生也如此,死也如此。我常說若要明白中國文化的特性,我們必得借鑒于植物,植物不擇地,隨處而安;植物不擇時,春榮秋枯。中國人講順,就是接受一切,不擇地擇時,更不擇命。我們并不需要一個虛設的天堂,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做好人。我們可以為自己預備壽材,為自己選定墓地;我們可以看孩子們不斷入世,弄到窮無立錐之地,既無柏拉圖之理想國,亦無但丁的地獄,有的是一堆過不完的日子,一年一節地度過去,自己辭世了,兒子們隨著再過。“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1939年春節期間的擺旱船。
在這個最緊張的抗戰年頭,大家更充分地表示了“過渡心理”,這是外國訪問團永遠不會領悟的一個謎。倫敦的居民一星期只吃一個雞蛋,若問他們痛苦不痛苦,他們一定回答說:“是呀,這是痛苦。”若是再問他們為什么忍受這痛苦,他們一定說:“我們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我們為了要每天有吃不完的雞蛋,所以現在得一星期吃一個?!边@個邏輯正確不正確我們且不問,可是骨子里他們是有著“吃不完的雞蛋”的夢想,他們不肯馬馬虎虎過一輩子,要活個痛快。因之,平日似乎是無愁公子的美國青年,一上戰場頓時會變成了無敵的飛虎。他們不但要痛快地生活,也知道痛快之來卻時常以痛苦始。我們怎樣呢?有多少人不在等待勝利?誰不像冬天的蚊蟋蟄伏著,盼望春雷一動?誰不是枯凋的野樹,在冷風里抖動,專待春光再臨。自然,春雷終究是要動的,春光終究是要來的,但是春來了還是要去的,除非我們能創造我們的春天,這春天才是自己的,才是可以留戀的,才是可以保留得住的。
“不能痛痛快快地活,不如爽爽快快地死”!哪一天中國人能了解了這一句話,他才能在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這時候我們的歡宴將不在除夕,而在元旦。朋友!生命不應叫歲月來消磨,是要我們去消受的呀。我們錯失了這稀有的機會,哪里可以再求,快樂即使有代價,這代價也是值得付的,何況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本錢。
1943年1月1日
延伸閱讀:費孝通饒有洞見的30句話,讀懂中國和中國人
作為費孝通先生的成名作,《江村經濟》側重討論社會制度變革,他以人類學的方法對江蘇吳江一個村莊——開弦弓村調查研究,對開弦弓村的地理環境、村民的家庭結構、經濟生產方式、財產分配與繼承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旨在通過一種人類學的描繪展現我國傳統農村社會的深層結構和功能。
他的另一部著作《生育制度》則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家庭,基于結構功能主義觀點來考察生育制度,論述了與種族延續相關的一整套活動體系。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最知名的社會學著作,多年來深受學界和普通讀者的一致推崇,并于2020年被列入教育部中小學教育指導書目。該書著重對中國鄉士社會進行結構性分析,為了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探討了差序格局、禮治秩序、性別分工等重要議題。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費孝通先生在這三部著作中的經典名句,沿著費老的思路,一窺中國的基層社會。雖然時移世易,但費孝通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鑒。
01
中國社會
1、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2、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
3、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像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這些生了根在一個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于她的兒女一般。
4、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
5、人們住在一起,或相互為鄰這個事實,產生了對政治、經濟、宗教及娛樂等各種組織的需要。
中國鄉村
6、權力之所以引誘人,最主要的應當是經濟利益。在同意權力下,握有權力者并不是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會上必須用榮譽和高薪來延攬。至于橫暴權力和經濟利益的關系就更為密切了。統治者要用暴力來維持他們的地位不能是沒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難想象不是經濟的。
7、社會變遷常是發生在舊有社會結構不能應付新環境的時候。新的環境發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生了困難。人們不會在沒有發覺舊方法不適用之前就把它放棄的。舊的生活方法有習慣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復人們的需要,它終必會失去人們對它的信仰,守住一個沒有效力的工具是沒有意義的,會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損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卻又不是現存的,必須有人發明,或是有人向別種文化去學習,輸入,此外,還得經過試驗,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會變遷的過程。
8、人為了個人生活的健全必須維持社會結構的完整。人是生物,不免于死,死亡威脅著社會結構的完整,因之也威脅著未死者的健全生活。因之,任何社區都得預備下一個新陳代謝的機構,以維持人口的安定。
02
家庭和婚姻
9、農村中的基本社會群體就是家,一個擴大的家庭。這個群體的成員占有共同的財產,有共同的收支預算,他們通過勞動的分工過著共同的生活。兒童們也是在這個群體中出生、養育并繼承了財物、知識及社會地位。
10、家,強調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互依存。它給那些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于保證社會的延續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
11、社會分子的新陳代謝是維持社會結構完整和綿續的機構,撫育孩子不是一件個人可以隨意取舍的私事,而是有關社會生存和安全的工作;因之,社會在這里竟會干預到個人生活最私的角落里,造下了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
父系關系圖
12、為了要保障孩子們能得到必需的撫育,社會用婚姻來把男女結成夫婦,要他們共同負責擔任這些工作中主要的事務。社會雖則用了各種手段來使男女就范,可是不論法律的或宗教的制裁,至多不過能維持夫婦關系的形式,并不能保證夫婦之間一定能融洽合作。清官難斷家務事,上帝也不能強迫人相敬相愛。夫婦們能否勝任愉快地履行社會所指派給他們的事務,還得看夫婦關系的內容。
13、每個父母都是個藝術家。把一個無知的小細胞培養成一個伶俐活潑的孩子,雖則事實上是生物力的展化,但在父母看來,卻似乎都是自己的創造。奪天之功的父母永遠聽不厭別人對于自己子女的恭維。誰都知道得人歡心的法門,是贊揚人家的文章和子女。
14、在人壽有限、生死無常的變動中,一個人的生活卻依賴于一個完整的社會分工結構,所以社會不能不不斷地預備下新人物等著去接替舊人物死亡和退伍所發生的缺位。
15、“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鄙⒆訛榱藢Φ闷鹱孀?,聽來似乎是相當迂闊,除非我們相信死后在冥界的生活還得依賴人間的紙箔。所謂冥界原不過是我們現實的投影,無后所引起的不利,倒不一定是祖宗的羹飯無人照顧,這一點我們既無法否認,也無法證實。
16、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我們若細察父母們的心理,頗像一個藝術家。一個雕刻家把他的理想實現在一塊頑石上,創造出一具美麗的維納斯。
03
農業與土地
17、計時法不論如何簡單,它是每一種文化的實際的需要,也是感情上的需要。人類每一群體的成員都需要對各種活動進行協調,例如為未來的活動選定日期,對過去的事進行追憶,對過去和未來時期的長短進行測量。
18、一直在某一塊土地上勞動,一個人就會熟悉這塊土地,這也是對土地產生個人感情的原因。人們從剛剛長大成人起,就在那同一塊土地上一直干到死,這種現象是很普通的。如果說人們的土地就是他們人格整體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夸張。
集體排水
19、巫術不是一個自發的個人的行動,而是一種有組織的制度。有一個固定的人,他擁有魔力并負責施展巫術。其次,有一套傳統的禮儀來喚起超自然的干預。最后還有一些神話來維護這種禮儀和巫術師的能力。
20、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
21、如果《西行漫記》的作者是正確的話,驅使成百萬農民進行英勇的長征,其主要動力不是別的而是饑餓和對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
22、我們必須認識到,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并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但這種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因為它是解除農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驟。它將給農民以喘息的機會,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團結一切力量尋求工業發展的道路。
04
文化與個體
23、在一個社群所用的共同語言之外,也必然會因個人間的需要而發生許多少數人間的特殊語言,即所謂的“行話”?!疤厥庹Z言”常是特別有效,因為它可以擺脫字句的固定意義。語言像是個社會定下的篩子,如果我們有一種情意和這篩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過去。
24、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每個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
25、文化本來是人造的,凡是人造的,并不是我有意小視人類的創造力,不完全是常事。
26、普通的人總是生在家庭里,長在家庭里,死在家庭里。因之,我們要了解個人,自不能不從家庭生活入手。家庭結構的內容總是很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和一個人的性格。
27、我們若肯仔細分析自己煩惱的原因,時常會發現在我們心中有著兩個自我在糾纏:一個是理想的自我,一個是現實的自我。
28、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是在于他是生活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三度時間中。人不能沒有計劃地生活。在他決定現在的行為時,他眼睛望著將來。他至少要假定明天一定還是活著,才能倒頭睡下去。若是我們對于將來覺得一切都在未知之列,一切的遭遇都屬可能,我們委實就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才好。我們總是覺得現在不過是將來的預備。
29、說人類行為是有動機的包含著兩個意思:一是人類對于自己的行為是可以控制的。要這樣做就這樣做,不要這樣做就不這樣做,也就是所謂意志。一是人類在取舍之間有所根據,這根據就是欲望。
30、所謂天下事豈能盡如人意,就表明了在時間的推移中,我們每每發現現實的自我永遠是有缺陷的。它盡管追趕著理想的自我,但總是差一步。于是,我們若膽敢把往事來重提,哪一事不能令人懊喪追悔?懊喪追悔有什么用呢?時光不倒流,亡羊補牢并不能收回已失去的羊群。人生的歷史不能重寫也許是人間最大的憾事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