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長夜短,加上工作生活壓力,熬夜似乎成了許多人的“標配”。然而,你是否發現,熬了幾個大夜后,鏡中的自己面色憔悴、暗沉發黃,仿佛蒙上了一層“疲憊濾鏡”?這種狀態,在中醫視角下,往往與“肝血”的消耗與失衡息息相關。
中醫認為,“肝藏血”,“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于目”。這里的“華”,可以理解為外在的榮光、色澤。肝臟如同身體的“血庫”,負責貯藏和調節血液。充足的肝血能濡養全身,使肌膚紅潤有光澤,雙目明亮有神,精力充沛。
熬夜,尤其是深度睡眠不足,會極大地干擾肝臟在夜間“藏血”和進行自我休整、代謝廢物的自然節律(中醫稱為“疏泄”與“藏血”功能的平衡)。長此以往,容易導致:
肝血消耗過度: 血庫“儲備”不足,無法充分滋養頭面部及全身肌膚,表現為面色萎黃、黯淡無光,甚至眼干眼澀、視物模糊。
氣血運行不暢: “血為氣之母”,血虛則氣易滯。氣血運行受阻,代謝廢物(中醫稱“濁”)容易滯留,進一步加重面色的晦暗、發黃感,缺乏生氣。
影響脾胃運化: 熬夜傷肝,肝氣不舒容易橫逆犯脾(中醫五行“木克土”),導致脾胃功能減弱。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生成不足,更加劇了氣血虧虛的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夏季暑熱耗氣,濕氣困脾,本身就對氣血生成和運行構成挑戰。此時熬夜,對肝血的損耗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夏季養護肝血、調和氣血尤為重要。飲食調理,因其溫和、日常、易于堅持,成為首選良方。
桑葚: 被譽為“民間圣果”。其色紫黑入肝腎,味甘酸性微寒,能滋補肝腎,養血生津。夏季正是桑葚盛產季,可鮮食(每日一小把),或熬制桑葚膏(少量兌溫水),或與枸杞、紅棗同煮水飲。注意其性偏涼潤,脾胃虛寒易腹瀉者不宜過量。
枸杞子: 藥食同源佳品。性平味甘,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可直接嚼服(每日10-15粒),或泡水(連枸杞吃掉)、煲湯、煮粥。其紅色入心肝,有助于改善面色。
紅棗: 性溫味甘,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是調和氣血的“和事佬”。建議去核食用(防上火),可搭配小米、燕麥煮粥,或與銀耳、蓮子同燉羹湯。每日3-5顆為宜。
黑芝麻: 色黑入腎,“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其性平味甘,補肝腎,益精血,潤五臟。炒熟磨粉,每日1-2勺拌入粥、豆漿或酸奶中食用,易于吸收。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 養肝血離不開強健的脾胃。夏季濕氣重,更要注重健脾祛濕。
山藥: 性平味甘,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其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可蒸食、煮粥(如山藥小米粥)、煲湯。
蓮子: 性平味甘澀,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常與上述銀耳、百合、紅棗等搭配。
薏米(炒制): 性涼味甘淡,炒制后偏平和,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煮粥、煲湯(如上述冬瓜薏米鴨湯)皆可。
夏季的“臉色告急”,是身體在發出需要關愛的信號。通過順應時節的智慧食養,重點選擇滋陰養血、清補涼潤、健脾助運的天然食材,并融入規律的生活作息,我們完全可以在炎炎夏日里,由內而外地滋養肝血,調和氣血,逐步告別熬夜帶來的“黃氣”,重拾健康紅潤的“好氣色”,讓身心都煥發夏日應有的活力光彩。記住,真正的“秘方”在于順應自然、持之以恒的養護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