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老農被暴力驅趕的鏡頭剛引發同情,隨即被證實是精心設計的擺拍;果農下跪求收購的催淚場景,實則是營銷團隊編寫的“劇本”……前不久,多地公安機關接連破獲多起利用虛假視頻引流牟利的案件,揭露了虛假助農視頻背后從劇本創作、演員擺拍到流量變現的一條灰色產業鏈,引發網友關注。
虛假助農視頻屢禁不止的背后,折射出互聯網環境下灰色產業鏈的治理困境。一方面,在利益的驅動下,虛假助農已形成包含策劃、制作、推廣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虛假助農視頻團隊以刻意煽情的表演博取公眾同情,最終通過直播帶貨、打賞收割等方式實現流量變現。另一方面,短視頻內容海量且傳播迅速,使得虛假信息具有“發現難、取證難、定性難”的特點,給監管帶來巨大挑戰。部分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往往傾向于推送煽情內容,變相助長了虛假助農視頻的泛濫。若不從根本上遏制虛假助農視頻,不僅會透支社會善意,還會破壞農產品電商生態,讓真正需要幫助的農戶失去市場機會。
整治虛假助農視頻這一亂象,需要從源頭著手,構建起多方協同的治理體系。平臺企業要切實扛起主體責任,摒棄“流量至上”的運營邏輯,優化算法推薦機制,降低情緒化內容的權重;完善審核體系,對真實優質的助農內容給予精準流量扶持。相關部門需加快完善法律法規,明確“悲情營銷”的法律邊界與懲戒措施,聯合電商平臺暢通農產品正規銷售渠道,以“疏堵結合”的方式壓縮灰色產業鏈生存空間;著力補齊農村數字基礎設施短板,通過組織“新農人”電商培訓、內容創作指導等舉措,幫助農民掌握現代營銷技能,使其真正成為鄉村品牌的建設者和“三農”故事的傳播者。廣大消費者也應提升媒介素養,查看賬號資質、核實產地信息,理性辨別網絡信息,關注產品品質,而非營銷噱頭。
助農視頻不應成為營銷者收割流量、謀取私利的工具。唯有推動構建“政府監管、平臺履責、農民參與、公眾監督”的多元治理格局,方能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作者:齊珂雨)
往期薦讀
●
● ●
● ● ●重要指示精神
責 編 | 吉 潔 編 輯 | 馬義超
來 源:根據網信陜西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