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斯坦福的錢,特朗普要收更多了“大而美法案”落地后,名校預算吃緊,擴招是否會成為新策略?
隨著《大而美法案》的正式生效,美國高校的“富人稅”時代也悄然到來。7月初,特朗普政府簽署了這項集減稅、增支、重稅于一體的綜合法案,其中一項規定引發了高等教育界的巨大反響:將對私立大學大型捐贈基金投資收益的稅率,從此前的1.4%,提升至8%甚至更高。
這項政策直接擊中了哈佛、斯坦福等頂尖高校的財務中樞。一向以“財務穩健”著稱的他們,首次在公開聲明中表達了“深度擔憂”,并相繼啟動了一系列緊縮措施。而為了應對可能持續多年的財政壓力,擴招本科與研究生項目,正成為部分高校內部討論的現實選項。
數據下的“開源危機”:捐贈多反而交稅多哈佛大學的壓力:“數億美元”級別的新增支出
根據《The Harvard Crimson》報道,哈佛大學財政副校長Tom Hollister表示,僅稅率從1.4%上調至8%這一項,就可能使哈佛每年新增近2億美元的稅收負擔。考慮到哈佛2023年末捐贈基金總額為50億美元的年度可動用收益,這意味著約4%的財政資源將被直接征稅。
圖源:The Harvard Crimson
哈佛在其官方聲明中指出,校內多個院系已暫停新崗位招聘,其中包括商學院、法學院和工程學院。此外,部分非學術行政崗位也被暫停或凍結續聘。哈佛教務長辦公室的評估報告稱:“我們正在重新審視所有支出項目,包括獎學金支持、研究助理工資和基礎設施維護。”
斯坦福大學的策略:“主動調整”與“招聘凍結”
斯坦福大學在官網發布的回應中明確表示,新法案“對大學未來數年的預算規劃構成持續性挑戰”。2023財年,斯坦福從其376億美元的捐贈基金中支取了約18億美元支持教學與研究,若按照新稅率粗略估算,斯坦福每年需額外承擔超過7.5億美元的稅負。
圖源:The Stanford Daily
斯坦福教務長Jenny Martinez在6月29日的一封全校信中寫道:“我們已暫停除關鍵崗位外的所有招聘,并正在重新審查各院系預算。我們不排除未來在個別項目中進行人員調整。”校方還提出“對未來招生與學術規模的重新評估”,雖然措辭謹慎,但釋放出可能結構性轉向的信號。
圖源:The Stanford Daily
緊縮之下,擴招會是解法之一嗎?
面對稅收突增與預算凍結的雙重夾擊,美國名校正在經歷一場“體制內的再計算”。與削減支出并行,是否通過“擴招”來拉動更多學費收入、提高邊際效益,正在成為現實可選項之一。
事實上,一些動向已經開始顯現:
在斯坦福,2025年春季研究生入學人數增長幅度已超過預期。盡管校方稱該增長“與AI與生物工程等重點領域研究需求有關”,但不少內部人士指出,這背后亦有財政平衡的考量。
哈佛研究生院則計劃在2026學年擴大MPA、Ed.M.等自籌經費項目的招生名額。教務長辦公室內部討論紀要中曾提到:“在確保教育質量的前提下,適度提升部分項目的容納能力,是我們正在評估的選項之一。”
當然,也有不少反對聲音指出,擴招可能帶來資源分配壓力、師資不足等問題,是否能在短期內形成凈收益,仍屬未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而美法案”帶來的新格局下,曾以“小而精”著稱的哈佛與斯坦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壓力。
圖源:Stanford report
寫在最后:頂尖大學,也要“做預算表”了
從昔日被捧為“全球最有錢大學”,到今天不得不盤算每一個教職崗位的可持續性,哈佛與斯坦福的境況或許預示著一場更廣泛的美國高教系統轉型。
稅負上升、撥款減少、人員凍結……如果這些都已在發生,下一步是否包括“適度擴招”,就不再是遙遠的假設。
對申請者而言,這可能意味著一個悄然變化的窗口期:不是門檻下降,而是機會邊界的松動。而對于高校而言,在應對政治與財政現實的同時,如何穩住質量、又保住規模,將是一場耐力賽。
圖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