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580篇文章
一覺醒來突然嘴角歪斜、手腳麻木,或是日常活動時突然言語不清、肢體無力,這些看似突如其來的腦梗癥狀,背后或許藏著心臟的 “秘密行動”。當我們提起腦梗,往往聚焦于腦血管堵塞,卻容易忽視心臟這個 “幕后真兇”—— 它的異常活動,正悄無聲息地為腦梗埋下致命隱患。
心臟栓子:潛伏的腦梗 “刺客”
正常情況下,心臟如同精密的泵血機器,推動血液有序流動。但當心臟出現房顫、瓣膜病、心肌病等問題時,血液流動會變得紊亂,在心臟內形成漩渦。尤其是房顫患者,心房每分鐘顫動可達 350 - 600 次,這種高頻無序的顫動使心房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血液瘀滯,進而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就像潛伏在心臟里的 “刺客”,一旦脫落,便會隨著血流進入腦血管。腦血管相較于其他血管更為狹窄,直徑通常在 1 - 3 毫米之間,脫落的血栓極易卡在這些細小血管處,瞬間切斷局部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引發腦梗。據統計,房顫患者發生腦梗的風險是正常人的 5 倍,而由心臟來源栓子導致的腦梗,往往癥狀更為嚴重,致殘率和致死率更高。
卵圓孔未閉:隱藏的腦梗 “通道”
除了常見的心臟疾病,卵圓孔未閉也是引發腦梗的 “隱形殺手”。卵圓孔是胎兒時期心臟房間隔上的一個生理性通道,大多數人在出生后 1 年內會自然閉合。但仍有約 25% 的成年人卵圓孔持續開放,這種情況被稱為卵圓孔未閉。通常情況下,左心房壓力高于右心房,血液從左向右單向流動,卵圓孔未閉不會引發癥狀。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如咳嗽、憋氣、潛水等導致胸腔壓力驟增時,右心房壓力會短暫超過左心房,原本靜止在右心系統的血栓就可能通過未閉合的卵圓孔進入左心系統,再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腦血管,造成腦梗。臨床研究發現,不明原因的青年腦梗患者中,約 40% - 50% 存在卵圓孔未閉,其引發的腦梗癥狀多變,容易誤診漏診,需要格外警惕。
心臟功能異常:腦梗的 “幫兇”
除了血栓直接堵塞腦血管,心臟功能異常也會間接為腦梗創造條件。心力衰竭患者心臟泵血能力下降,導致全身血液循環不暢,腦部供血不足。長期處于缺血狀態的腦組織,對血栓堵塞的耐受性降低,即使較小的栓子也可能引發大面積腦梗。此外,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心臟自身供血受限,為了維持心臟功能,身體會通過調節機制升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損傷腦血管內膜,使血管壁變得脆弱,更容易形成斑塊和血栓。這種心臟與腦血管之間的 “惡性循環”,讓腦梗的發生風險成倍增加。
早期識別:警惕心臟發出的 “危險信號”
心臟引發的腦梗并非毫無征兆。如果頻繁出現心悸、胸悶、氣短等癥狀,尤其是在活動后加重,可能是心臟功能異常的表現。房顫患者常感到心臟跳動不規律,如同 “小鹿亂撞”,部分人還會伴有頭暈、黑矇等腦供血不足癥狀。而卵圓孔未閉患者,可能在劇烈運動、乘坐飛機后突發不明原因的頭痛、眩暈,甚至短暫性肢體無力,這些都可能是右心血栓通過卵圓孔進入腦部的表現。建議 40 歲以上人群,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者,定期進行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必要時可通過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或發泡試驗排查卵圓孔未閉。
科學預防:從 “心” 守護腦血管健康
預防心臟源性腦梗,關鍵在于從源頭控制風險。對于房顫患者,抗凝治療是降低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新型口服抗凝藥相比傳統藥物,在降低出血風險的同時,能更有效預防腦梗。卵圓孔未閉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如反復腦梗發作、存在較大右向左分流),可考慮進行介入封堵手術,從根本上阻斷血栓進入左心系統的通道。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同樣至關重要,通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藥物治療,將血壓、血脂、血糖維持在合理范圍。戒煙限酒、保持規律作息,也能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定期體檢,關注心臟功能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干預,才能將腦梗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腦梗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心臟問題正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環。當我們學會從 “心” 關注健康,及時發現并干預心臟異常,才能真正筑起抵御腦梗的防線。別讓心臟的 “小毛病” 釀成腦梗的 “大危機”,從現在開始,重視每一次心悸、每一份不適,為腦血管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郭庚 主任醫師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