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體驗太嚴重!DeepSeek使用率從年初50%暴跌至3%!
2025年7月,中國AI大模型領域傳來令人震驚的消息:曾經占據市場50%使用率的DeepSeek,其用戶使用率在短短半年內暴跌94%,官網流量同比下滑超70%,核心模型R1的使用率從2月的7%腰斬至4月底的3%。這一數據背后,是技術缺陷、戰略失誤與市場競爭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暴露出中國AI行業在快速擴張中暗藏的深層危機。
一、幻覺問題:從技術缺陷到信任崩塌
DeepSeek的核心問題源于其引以為傲的推理能力。R1模型在數學推理上表現優異,但在涉及創意、事實性內容時卻頻繁出現“幻覺”——生成完全虛構的信息且邏輯自洽。例如,有用戶要求生成學術綜述時,R1編造了不存在的參考文獻;查詢上海麻六記餐廳地址時,給出的四個地址全部錯誤;甚至在解析五月天歌曲彩蛋時,虛構出“宇宙爆炸瞬間”的虛假內容。這些案例顯示,R1的幻覺率高達5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且在金融、醫療等敏感領域可能引發嚴重后果。
技術根源在于訓練數據的質量與算力瓶頸。R1的訓練依賴OpenAI的全球認證數據,而R2因國內數據質量不足、高端GPU短缺,更新計劃一拖再拖,導致幻覺問題無法及時修復。更嚴重的是,R1的深度推理能力在非數學領域形成“自圓其說”的邏輯閉環,用戶難以察覺錯誤,進一步加劇了信任危機。
二、戰略失誤:錯失生態布局與多模態競爭
DeepSeek的“只做基礎模型”戰略成為致命傷。盡管其開源策略初期吸引了開發者,但缺乏類似OpenAI的GPTs生態(如API綁定企業級SaaS工具),導致商業化能力遠弱于技術實力。當ChatGPT通過插件系統深度融入辦公、教育等場景時,DeepSeek仍停留在C端聊天機器人層面,未能進入金融、醫療等高價值行業。
多模態技術的滯后更使其在競爭中處于被動。2025年,圖像生成、視頻創作等應用成為AI市場增長引擎,而DeepSeek的Janus Pro模型效果平庸,無法與DALL·E 3、Runway等產品抗衡,錯失工業設計、影視制作等關鍵場景。與此同時,開源社區的競爭對手(如Meta的Llama系列)通過持續迭代分流用戶,導致DeepSeek自家托管模型的Token流量占比從3月的42%驟降至5月的16%。
三、行業震蕩:股價暴跌與人才流失
市場信心的崩塌直接反映在資本層面。關聯上市公司股價自2月以來累計下跌68%,核心研發團隊已有30%成員離職,暴露了公司內部的管理危機。更嚴峻的是,用戶開始轉向其他開源提供商——盡管DeepSeek模型本身仍受歡迎,但其官網流量和API調用量持續下滑,終端用戶因延遲和吞吐量問題流失。
這種困境折射出中國AI行業的共性問題:過度依賴開源生態而缺乏商業閉環,算力供應鏈受制于國際環境,數據治理與倫理風險尚未有效解決。當美國進一步收緊芯片出口限制時,DeepSeek依賴的MoE架構雖降低了對英偉達GPU的依賴,但國產芯片(如昇騰)的軟件生態仍不成熟,訓練效率落后于CUDA體系,未來發展蒙上陰影。
四、市場反思:從流量爭奪到價值深耕
DeepSeek的案例揭示了AI行業競爭的殘酷現實:技術領先不等于市場成功,生態構建與場景落地才是持續增長的關鍵。2025年上半年,AI應用市場已從“跑馬圈地”進入“精耕細作”階段,頭部玩家需通過多模態融合、個性化智能體構建等方向構筑壁壘,而垂直領域的機會藏在“小而美”的精準定位中。
對于DeepSeek而言,當務之急是解決幻覺問題、重建用戶信任,并加速布局應用生態。若不能在短期內推出R2模型或有效的補救措施,其市場份額可能進一步萎縮。更重要的是,整個行業需從“聲量-用戶-留存”的轉化漏斗中吸取教訓——唯有創造獨特價值,才能穿越周期,成為市場的最終贏家。
這場暴跌不僅是DeepSeek的危機,更是中國AI行業的一次警示。在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的平衡中,如何避免“重研發輕應用”的陷阱,如何在開源與閉源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將成為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未來,那些真正深耕技術與用戶需求耦合點的產品,終將在價值深耕戰中占據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