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咋舌的利潤差距
在 2025 貝殼財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指出了一個令人咋舌的事實:中國汽車制造業的效益相對較低,今年截至 6 月,中國汽車制造業的產值利潤率僅為 5%,三千萬輛汽車的利潤還不如日本豐田汽車九百萬輛的利潤高 。
豐田汽車公布的 2025 財年(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財報顯示,凈利潤達到 4.765 萬億日元,約合 2337.28 億元人民幣。盡管凈利潤同比下降了 3.6%,但其利潤體量仍然非常可觀。根據統計,中國 18 家上市乘用車企業中,13 家實現盈利的企業在 2024 年的凈利潤總和為 1226.77 億元人民幣。若加上虧損的 5 家企業,中國上市乘用車企業的總利潤不到 900 億,僅相當于豐田年利潤的 40% 左右。從單車利潤來看,預計 2025 財年豐田全球銷量將達到 1040 萬輛,單車利潤約為 2.29 萬元。而國產汽車龍頭比亞迪的單車利潤僅為 0.94 萬元。
豐田的利潤 “秘籍”
豐田汽車為何能在利潤上一騎絕塵,遠遠超過中國眾多車企的總和?這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豐田的精益生產體系、全球化市場布局以及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優勢。
精益生產,嚴控成本
豐田精益生產體系(TPS)是其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關鍵法寶 。該體系起源于 20 世紀 50 年代,當時豐田公司面臨著嚴重的競爭壓力和不斷下降的生產成本。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豐田公司開始研究和實施一種新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這一方法以消除浪費為核心,涵蓋了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線布局、工作流程、設備選擇等。
TPS 的核心是通過精細整合生產要素,實現準時化生產和自動化,杜絕一切形式的資源浪費,無論是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人工等有形浪費,還是生產過程中的等待、溝通不暢、過度生產等無形浪費。例如,豐田采用 “看板管理”,根據實際需求來拉動生產,避免了過度生產造成的庫存積壓,從而減少了庫存資金占用,降低了庫存成本。在生產過程中,豐田強調 “一個流” 生產,即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始終處于流動狀態,不產生停滯,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在制品數量,降低了生產成本。
通過 TPS,豐田實現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有效控制。與其他汽車制造商相比,豐田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汽車,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有利地位,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多元布局,全球吸金
豐田擁有成熟的全球化市場布局,其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遍布全球。在亞洲、歐洲、北美等地,豐田都建立了核心生產基地,實現了屬地化生產。這種布局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各地的資源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在當地生產,使用當地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不僅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法規,還能在當地形成完整的價值鏈,從零部件的生產、組裝到銷售和售后服務,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相互協作,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北美市場,2024 年豐田銷量為 273 萬輛,同比增長 4.3%;在歐洲市場,2024 年豐田銷量為 117 萬輛,同比增長 3.6%。在亞洲的一些新興市場,豐田也通過開設工廠,降低了生產成本,推出貼合當地市場的車型,贏得了廣泛的市場份額。市場的多元化使得豐田能夠分散風險,即使某個地區的市場出現波動,其他地區的市場也能支撐其整體業績,從而保障了穩定的利潤來源。
技術領先,品牌溢價
豐田一直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在發動機技術、混合動力技術以及電動車技術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果。以混動技術為例,豐田早在 1997 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混合動力轎車普銳斯,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混動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豐田的混動系統在動力系統設計、能量管理及電池技術上都具有領先優勢,能夠實現更低的油耗和排放,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環保、更經濟的出行選擇。
截至 2024 年,豐田的混合動力汽車在全球市場的銷量已經超過 1000 萬輛,成為公認的混合動力領導者。技術的領先使得豐田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同時,豐田長期以來憑借可靠的產品質量和先進的技術,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了較高的品牌忠誠度。消費者愿意為豐田品牌支付更高的價格,這為豐田帶來了可觀的品牌溢價,進一步提高了其利潤空間。
中國汽車的利潤困境
與豐田相比,中國汽車企業在利潤上的差距如此巨大,背后是一系列復雜的因素,包括價格混戰導致利潤縮水、技術短板帶來的研發壓力以及品牌弱勢導致的溢價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中國汽車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制約了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價格混戰,利潤縮水
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可謂硝煙彌漫。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各大車企紛紛打起了價格牌,試圖通過降價來吸引消費者。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僅 2024 年全年降價車型達 227 款,新能源車新車降價車型的平均降價力度為 1.8 萬元,降價幅度達 9.2%;常規燃油車新車降價車型的平均降價力度為 1.3 萬元,降價幅度為 6.8% 。在這場價格戰中,許多車型甚至以成本價銷售,車企們 “賠本賺吆喝”,陷入了 “增產不增收” 的困局。
價格戰直接導致了行業利潤率的下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指出,2024 年汽車制造業利潤率為 4.3%,到了 2025 年一季度,這一數字進一步下降至 3.9% 。在 2020 - 2023 年期間,汽車行業利潤率分別為 6.2%、6.1%、5.7%、5%,呈現出持續下行的趨勢。在 2024 年,盡管中國汽車銷量達到了 3009.4 萬輛,創下了歷史新高,但行業利潤率卻降至 4.3%,遠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銷量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利潤的同步提升,反而在價格戰的沖擊下,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技術短板,研發承壓
在核心技術方面,中國車企與豐田等國際巨頭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以電池技術為例,盡管中國在鋰離子電池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成本也不斷下降,但在高比能量電池、高安全電池、長壽命電池等關鍵技術上,仍需加大研發力度。豐田在固態電池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并計劃在 2026 年實現量產,其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比中國目前廣泛使用的刀片電池高出 20% ,且在低溫環境下的續航衰減問題也得到了更好的解決。
技術短板不僅影響了產品的競爭力,也制約了利潤的提升。為了突破技術瓶頸,中國車企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然而,研發投入大、回報慢,這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財務壓力。許多車企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短期內難以看到明顯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表現。數據顯示,中國部分車企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 10% 以上,但由于技術成果轉化需要時間,這些投入尚未能有效轉化為利潤增長。
品牌弱勢,溢價難提
品牌是汽車企業獲取利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國汽車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品牌溢價能力相對有限。根據相關數據,2024 年中國品牌汽車的單車均價為 14.4 萬元,而豐田的單車均價則達到了 23.5 萬元 ,中國品牌僅為豐田的 61%。較低的單車均價意味著中國車企在相同銷量下的收入相對較少,利潤空間也相應受到擠壓。
中國汽車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與豐田等國際品牌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和信任度相對較低,這使得中國品牌在高端市場的拓展面臨較大困難。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汽車品牌往往只能憑借價格優勢參與競爭,而價格競爭又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在一些發達國家市場,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豐田、奔馳、寶馬等知名品牌,中國品牌想要在這些市場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和利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
中國汽車的破局之路
面對與豐田之間巨大的利潤差距,中國汽車企業并非毫無作為,而是積極尋求破局之道。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全球市場拓展等方面,中國汽車企業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展現出了強大的發展潛力和決心。
聚焦技術,創新驅動
中國車企已經深刻認識到技術創新是提升利潤的關鍵,紛紛加大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比亞迪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軍企業,一直將技術研發放在首位。2024 年,比亞迪的研發投入高達 542 億元,同比增長 36% ,累計研發投入更是超過 1800 億元。這種持續的高投入使得比亞迪在電池技術、混動技術以及智能化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其研發的刀片電池,以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等優勢贏得廣泛認可,重新定義了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在刀片電池的助力下,漢車型成為中國 C 級轎車冠軍。比亞迪還推出了易四方、天神之眼、云輦、璇璣架構、第五代 DM、易三方等顛覆性技術,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也為比亞迪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空間。
長城汽車在技術研發上同樣不遺余力。2024 年,長城汽車的研發投入達到了 92.84 億元,同比增幅達到 15.27% 。其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以及新能源技術等方面不斷創新,獲得了多項專利。長城汽車獲得了 “一種智能座艙測試臺架” 的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該測試臺架的設計充分考慮了車輛內部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調節性,為未來的座艙開發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測試環境。長城汽車還聯合開發了 RISC-V 車規級 MCU 芯片 —— 紫荊 M100,這顆芯片采用模塊化設計,內核可重構,滿足功能安全 ASIL-B 等級要求,支持國密,并符合 ISO21434 網絡信息安全標準。這些技術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了長城汽車的產品品質,也為其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優勢,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利潤水平。
提升品牌,價值競爭
品牌建設是中國車企提高利潤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開始重視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品牌價值的提升。在提升產品質量方面,中國車企嚴格把控生產環節,選用優質材料,提升工藝水準,確保每一輛汽車都擁有可靠的質量。在售后服務方面,車企們建立專業的售后團隊,及時解決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此提升購車體驗和品牌價值。
除了產品和服務,中國車企也開始注重品牌定位和傳播。極氪打造 “浩瀚架構”,縱向整合產業鏈,橫向拓展生態,掌握 “三個 800”,參編標準、協同共建,推動行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品牌形象。一些車企針對年輕消費群體,打造時尚、智能且性價比高的車型,以滿足這一特定群體的需求與喜好,通過精準定位來吸引目標客戶。在品牌傳播方面,車企們借助廣告、公關、數字營銷等多種手段觸及消費者,通過組織發布會、試駕活動等展示企業實力與品牌形象,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創造有趣內容,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溝通。通過這些舉措,中國車企逐漸從 “價格戰” 轉向 “價值戰”,提高了品牌的溢價能力,為提升利潤創造了條件。
全球視野,拓展市場
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 年 1 - 9 月,汽車出口 431.2 萬輛,同比增長 27.3% ;2025 年 1 月,汽車出口量為 47 萬輛,同比增長 6.1%,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15 萬輛,同比增長 49.6%。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擴大,這為中國車企提升利潤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海外市場,中國車企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法規差異、文化差異、市場競爭激烈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中國車企積極進行全球化布局,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實現屬地化生產和銷售。比亞迪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工廠和銷售渠道,其新能源汽車在歐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哪吒汽車也加快了海外市場的拓展步伐,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建立了海外工廠,形成了多元化的出海布局 。通過全球化布局,中國車企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需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份額,從而提升企業的利潤水平。
未來展望:鹿死誰手?
中國汽車與豐田之間巨大的利潤差距,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豐田憑借精益生產、全球化布局和技術品牌優勢,在利潤上一騎絕塵;中國汽車則面臨價格戰、技術短板和品牌弱勢等困境,但也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全球市場拓展等方面積極破局。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中國汽車產業有望縮小與豐田的利潤差距。中國汽車企業只要堅定信心,持續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就一定能在全球汽車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實現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華麗轉身。
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中國汽車企業在利潤和市場份額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對于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