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討論某些歷史的真偽問題。
就某歐洲“文明古國”的人口、糧食產量這兩個問題,都能打得天翻地覆,一邊擺事實講道理談,一邊則直接是扣民科和文盲的帽子。
很多“學者”和“西方史”的專業人士痛心疾首,指責網民大逆不道、不尊重專業學者、屬于民粹狂歡,哀嘆民智未開,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他們錯了,實際上討論“偽史”的人越多,說明越是民智大開,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和邏輯水平,開始思考“教育”和“傳媒”幾十年來灌輸的東西,是不是存在問題?
不迷信,不盲從,說明全民都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偉大成果。
真理越辯越明,可以質疑、證偽的,叫科學,不允許質疑、證偽的,那叫宗教。
有些所謂的研究了西方文明一輩子的文史類“專家”,一輩子也就讀了點他那個小眾領域的著作和論文,所懂的,也不過就是那點故紙堆而已,那么講實話,他還真的沒資格瞧不起普通網友,還真沒資格給普通網友扣個“民科”的帽子………因為他不懂考古、不懂工程技術、不懂建筑學、不懂給排水、不懂材料學、不懂金屬冶煉、不懂化工、不懂農業、不懂機械制造。
他對面的那個普通網友,說不定是個土木大佬,一眼就可以看穿某某神廟真正的建筑結構。
今天的“史學”,已經不是單純的“史學”了,史學涉及考古、物理、化學、數學、天文、歷法,還涉及冶金、鍛造、建筑、陶瓷、琉璃、鐵器、地質、古人類、軍事、戰爭等各種細分學科。
傳統的“歷史學家”懂地質年代嗎?懂檢驗設備的工作原理嗎?懂金相和冶煉技術嗎?能懂氣候變遷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嗎?會分析出土文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嗎?了解古代農業手工業的生產細節嗎?
當年的文科學者,放在現在,真的沒資格去寫歷史了,古代的一切史書,和當代的史學相比,都過分簡陋,因為古代大部分文人不事生產,不懂農業手工業、不懂山川地理、不懂器物制造、不懂軍事裝備……所以古代史書里大頭都是帝王將相的故事,描寫戰爭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想當然,中國的古代史學家還強一點,因為“太史令”都要懂天文歷法,最起碼都是當時一流的數學家,對經濟活動也有所了解……而某些國家古代史書基本上都是“文學作品”了,什么“三百勇士大戰30萬大軍”……本質上和《說唐》里的李元霸一個意思。
我們分析一場古代戰爭,就不能只談戰爭,得考慮國力、交通、后勤、武器、糧食供給、人口基數等一系列的因素,古代戰爭史上,動輒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大戰,請問一天人吃馬嚼,是多少糧食消耗量?古戰場附近找到了多少箭頭、尸骨、錢幣、埋灶遺跡?當時這個國家到底有沒有這個國力動員這么多兵力?
對一件歷史事件的判定,一定不能是孤證,必須是多件證據相互佐證,因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討論這個事情不能耍無賴,比如說古希臘地域狹窄90%山地卻人口眾多,糧食不能自給自足,然后說希臘是海上貿易國家,有埃及糧食大量進口,然而埃及氣候干燥不利于農業,然后就有尼羅河定期泛濫帶來大量沃土,說交換糧食需要商品,那古希臘就盛產水果和香料,說亞里士多德的數百萬字巨著需要大量羊皮,那古希臘就必然畜牧業發達……說到最后,古希臘就成了薛定諤的古希臘,成了不同平行世界中的幽靈帝國。
你說這里氣候極度干燥、山地居多、地域狹窄,它一定不可能盛產糧食,它也一定不能養活太多人口,更不可能發展出一個極度強盛的帝國!你說它人口繁盛、不缺糧食,那么它的城市周邊一定會有大型糧倉遺址出土。
你說它幾千年前科技水平高,能使用青銅器、鐵器,那么青銅器和鐵器就不可能是孤立的幾個文物,伴隨出土的應該有大規模的礦山和冶煉場遺址。
史書不一定全部靠譜,但其中總有一些脈絡可循,所以我們每發現一件文物,從青銅尊、武器、禮器、甚至是餐具酒具,從牛骨龜甲,竹簡,到幾頁殘紙,到雕版和活字,都要到史書上去尋求印證……還要通過各種現代的科學技術和檢測工具,判斷它到底來自于哪個時代、哪個文明,那么有著嚴謹歷法、長時間延續史書、古今通用文字的文明是最容易找到證據的。
證明一個文明“自古以來”沒那么簡單,如果你發現了一件青銅器,必然就會發現一座千年的銅礦山、幾個規模龐大的冶煉場、幾座人口規模不小的古城遺址、巨大的糧倉遺跡、各種配套的生產生活工具……因為文明的根本在于“人口規?!?,在于“生產力”,只有規模巨大的人口,規模巨大的生產體系,才能誕生“文明”,才能用數量去對抗時間的偉力,堅定地在泥土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號稱橫掃天下,但有沒有想過他們的冶金鍛造是什么水平?出土了多少青銅器和鐵器?周圍有多少個冶煉工場遺址?希臘號稱繁榮昌盛、地中海霸主,有沒有想過他們養活了多少人口?糧食從哪里來?農業水平怎么樣?目前出土了多少糧倉遺址?亞里士多德號稱博學多才,一人寫一本百科全書,數百萬字的著作,需要多少小羊皮、助手、脫產學者和手工工匠?
亙古不變的真理只有一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個生產力落后的國家,是不可能誕生強大的組織、制度、文化成果的。
你說你幾千年前有強盛的國家、輝煌的文明,那就要證明你在那個時代就要有龐大的城池、巨型的糧倉、發達的交通運輸、產業化的金屬冶煉工場。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隋末群雄爭霸,也都知道當年李密和王世充的洛陽攻防戰,當年李密搶奪的就是洛陽的“國有大糧倉”。
現在,洛陽倉儲體系中的“回洛倉”和“含嘉倉”遺址都已經可以參觀了,大家可以親眼目睹它們是何等規模。
回洛倉始建于隋煬帝大業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倉城設有東西兩個倉窖區,各由十字形道路將其分為4個獨立的存儲區?!案鶕}窖分布規律推算,整個倉城約有700座倉窖,每座倉窖儲糧約50萬斤,總儲糧量約3.55億斤?!?/p>
回洛倉遺址總面積約5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展示有復原后的回洛倉城南北城墻和內部的十字形道路,1處完整的倉窖挖掘現場和4處不同發掘程度的倉窖遺址,用于展示倉窖整體、地表及半剖面形態。
含嘉倉始建于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之內的皇家糧倉,沿用至宋代。如今展示的含嘉倉160號倉窖于1972年發掘清理,是含嘉倉迄今發現的最完整、儲量最大的倉窖遺存。該倉窖現存大半窖的黑色炭化谷子,還出土有一塊銘磚和少量灰瓦、鐵器、瓷器殘片等遺物。
考古勘探結果顯示,完整的含嘉倉城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總面積約43萬平方米,有400余座倉窖,每座倉窖儲糧約50萬斤,總儲糧量約2.5億斤。目前已探知倉窖287座。
單純看數字還不能體會含嘉倉有多大,含嘉倉一個糧倉的規模,是希臘“雅典衛城”的11倍。
別的不講,就講這樣規模的國家倉儲,歐洲、西亞都是從未出現過的。
中國在一千多年前就有這樣的巨型糧倉,說明這塊土地上,早就有了成熟的倉儲體系、國家戰略儲備糧體系……而這些的基礎,就是生產力先進,農業和工商業發達,組織動員能力強,效率高。
別說糧倉、冶煉場、礦山、古城遺址這樣的大型遺跡了,就談懸泉置一個小小的驛站,它2000年前的灰坑(垃圾堆)里就出土了幾萬枚竹簡……一個強盛的文明,垃圾堆都是有極大價值的,不可能出不了東西。
最后我們來談出土文物。
我們承認地球上各個文明都有自己祖先的遺跡和遺物,這些東西都有偉大的價值,但呈現出來的文物,一定是要能夠客觀體現這個文明當時發展水平的。
文物最大的問題是修復和仿制,實際上很多著名的文物都經過了修復和處理,但西方的那一套實在是過于離譜,他不是“修舊如舊”,他是撿到個小石子,直接給你修出一座山來,告訴你,這就是“奧林匹斯山”。
修復,有兩種方法:
一種就是拿到當年的文字檔案、資料記錄,找到當年所有的文物或者痕跡,在這個基礎上盡量保持原樣,哪怕是只零片爪、殘垣斷壁,也是很有價值的。
另外一種是,毛都沒有,只憑神話傳說,隨手撿幾個殘缺的石頭,找幾個當代藝術大師,開腦洞生造一個當年的“神跡”出來,標榜成“文明之光”,上史書,上教科書,洗腦全世界。某些所謂的“修復”,其實就是老料新料湊一塊重新造一個,主打一個美白磨皮、光滑水潤,滿滿的文藝復興風。然后在博物館展出的時候,被人發現指頭里露出鋼筋,各種現代工業加工的痕跡。
除了修復之外,還要搭配一種逆天的東西,就是吹牛,發現一點殘垣斷壁、殘缺構件,就要為此寫出洋洋灑灑汗牛充棟的論文,甚至創立學派,重建建筑、復制神跡……把一點點殘破石頭、銹蝕金屬吹成偉大的奇跡,從破爛石頭柱子看出古人精通力學幾何學,從銹蝕青銅片看出公元前的黑科技、外星人未解之謎。
承認各個文明都有偉大的地方,但不能吹過頭,吹過頭,自然有人會來質疑。
沒有人說整個XX文明的歷史都是假的,肯定有很多真東西,但你不能隨手指著一塊石頭就說,這是大衛殺死巨人的石頭。
只要有假的,你那段歷史就不能繼續堂而皇之存在于大眾教育和傳媒體系中,該修正就要修正。
這種質疑是好事,如果能夠用專業的知識、現實的實驗、無懈可擊的邏輯回應質疑,那就能讓所有人都學習到有用的東西……建立這個專業和學科的權威性。
我不知道很多人破防什么,急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