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蘭把剛出鍋的紅燒肉倒進搪瓷盤時,手腕突然一陣發(fā)軟。盤子磕在灶臺上發(fā)出哐當響,油星濺到她手背上,她卻沒像往常那樣咋咋呼呼地沖去水龍頭下沖。?
“媽,您這是咋了?” 兒子李偉剛進門就撞見這幕,趕緊搶過她手里的鍋鏟,“上周醫(yī)生不是說讓您少吃油膩嗎?”?
張桂蘭往藤椅上一坐,摸著咕咕叫的肚子嘆氣:“人老了就是不中用,昨天喝了碗冰綠豆湯,今天這腸子就跟擰麻花似的。” 她退休前是中學語文老師,一輩子講究字正腔圓,此刻說話卻有氣無力。?
第二天一早,門鈴被按得急促。開門見是前兩年教過的學生小林,手里拎著個竹籃,藍布巾里露出半截山藥。“張老師,我媽說您腸胃不好,讓我送點自家種的鐵棍山藥來。” 小林撓撓頭,“她還說要給您念叨念叨養(yǎng)胃的法子。”?
張桂蘭這才想起小林的母親是社區(qū)醫(yī)院的老中醫(yī)。她把年輕人讓進廚房,看著小林熟練地用砂鍋煮起小米粥:“老師您看,這米得提前泡半小時,水開后轉小火慢慢熬,熬到米粒開花最好。”?
正說著,李偉拎著豆?jié){油條回來。小林瞅著那袋油炸食品直擺手:“李哥,早上吃這些太傷胃了。您看這粥里加幾顆紅棗,既暖胃又補氣血,比油條強多了。”?
接下來的日子,張桂蘭的廚房漸漸變了模樣。搪瓷碗里的白粥換成了南瓜雜糧粥,冰箱里的冰鎮(zhèn)汽水被換成了溫熱的蜂蜜水。她開始跟著小林母親說的那樣,每天早上揉腹十分鐘,順時針轉圈,力道要輕,就像撫摸剛出殼的小雞。?
“吃飯得像繡花,急不得。” 小林母親特意來示范,夾起一筷子青菜慢慢咀嚼,“每口飯嚼三十下,讓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腸胃才好消化。” 張桂蘭看著老太太細嚼慢咽的樣子,想起自己以前總愛邊吃飯邊看報,常常囫圇吞棗。?
變化最大的是晚餐。以前張桂蘭總愛燉一鍋紅燒肉當晚飯,現(xiàn)在改成了冬瓜丸子湯。小林教她把肉餡里摻些切碎的香菇,既提鮮又減少油脂。傍晚時分,她會搬個小馬扎坐在陽臺,看著夕陽喝杯酸奶,“這叫給腸胃‘加餐’,里面的益生菌能幫忙調理菌群。”?
三個月后的社區(qū)體檢,張桂蘭的胃腸鏡報告讓醫(yī)生都驚訝。“張阿姨,您這腸胃年齡起碼年輕了十歲。” 醫(yī)生翻著報告單笑,“是不是偷偷吃了什么靈丹妙藥?”?
她樂滋滋地回家,正撞見兒子在廚房忙活。李偉系著她的碎花圍裙,正往砂鍋里放白蘿卜:“媽,小林說冬天吃蘿卜賽人參,我學著燉個排骨湯給您補補。”?
晚飯后,張桂蘭坐在燈下寫日記。她在本子上工工整整地記著:晨起喝溫水,三餐定時定量,睡前揉腹,忌生冷辛辣。窗外的月光灑在灶臺上,那里擺著剛泡好的雜糧,正安靜地等待明天的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