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許俏美
伴隨著國內汽車產業新能源、智能化的加速轉型普及,合資車企靠情懷吃飯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日前,廣汽菲克管理人發布消息稱,因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廣汽菲克)資不抵債、不具備重整、和解條件,根據部分債權人意見,經債權人委員會討論,管理人已經申請長沙中院裁定宣告廣汽菲克公司正式破產。
“不是所有SUV都叫Jeep”的廣告語曾風靡一致,廣汽菲克是國際越野車品牌“Jeep”引進和國產化的主要推動者,憑借旗下大指揮官、指南者、自由光、自由俠等車型在SUV市場嶄露頭角,據悉,在中國已有超77萬車主。
隨著公司破產,國產Jeep徹底劃上句號,留給車主們無盡遺憾與唏噓,除了“面子”上的損失,誰來兜底保障售后服務也成為一個焦灼話題。
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產銷量分別達到了1288.77萬輛和1286.59萬輛,市場規模優勢凸顯,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44.1萬輛,同比增長43.9%,全球電動、插混車型銷量前20強中17席是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是國內動力電池技術和產業鏈完備度不斷提升,相關行業報告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占比已超過60%,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出貨量全球占比更是超過70%,電驅電控、高壓充電、新能源基建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家戰略扶持下,一場汽車產業的大變革正在從中國市場開始席卷全球,重塑汽車產業格局。
國產Jeep是新能源浪潮中的一個“警示”縮影,汽車市場的洗牌仍在進一步加速,合資車企們的大考已至,光靠賣情懷不能當飯吃,如果不及時調整市場和產品策略,潰敗來得可能比想象中更快。
玩砸了一個品牌
廣汽菲克于2010年由廣汽集團和Stellantis集團以各50%股比合資成立,總投資約170億元,總部設立于湖南長沙,車廠的年產能超30萬輛,合作車企Stellantis集團目前是全球銷量第四大汽車制造商,旗下擁有多個知名汽車品牌,包括Jeep、菲亞特、瑪莎拉蒂、克萊斯勒、標致、雪鐵龍、阿爾法·羅密歐、道奇、RAM、DS等。
廣汽菲克旗下原本擁有國產菲亞特和Jeep兩大品牌,但國產菲亞特出了兩款車型菲翔和致悅之后,表現出來明顯的市場水土不服,巔峰時刻的2014年,菲亞特還能交付6.8萬輛車,2015年之后年銷量直接腰斬至3.15萬輛,至2018年年銷量已不足千輛并在同年正式退出中國市場,國產Jeep似乎重蹈了一次覆轍。
菲亞特失利之后,廣汽菲克憑借“進口+國產”的銷售模式,背靠Jeep在硬派越野的市場知名度,推出指南者、自由光、自由俠等三款SUV再次成功打響市場,2017年銷量曾達到22.2萬輛,但2018年~2021年開始一路下滑,廣汽菲克銷量分別為12.52萬輛、7.39萬輛、4.05萬輛、2.01萬輛,2022年更加慘淡,當年上半年銷量驟降至1861輛,生產經營陷入停滯。
業務不好的情況下,問題接踵而至。2022年1月,Stellantis集團單方面宣布要將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從50%提升至75%,但廣汽集團否認了該計劃,稱“此發布行為未經我方認可”,雙方在股比問題上的分歧最終導致合作破裂,為破產結局埋下伏筆,2022年7月,Stellantis宣布終止合資公司,并計劃通過輕資產模式在中國發展Jeep品牌。
截至2022年9月30日,廣汽菲克公司總資產為73.22億元,但總負債已達81.13億元,資產負債率110.80% ,凈資產為-7.91億元,廣汽集團擁有廣汽菲克的債權約10.35億元,預計將通過破產清算程序優先受償員工安置專項資金。
據廣汽菲克管理人披露的信息,核心資產進入破產程序后,公司曾嘗試對接洽談了有意向的投資人,但由于廣汽菲克長沙工廠以燃油車產線為主,與當下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相悖,接盤者想生產新能源車,還需重金出資改造,先后共經歷過五次拍賣均無人問津,經多方努力未能完成確定的投資意向,敗局徹底無法挽回。
由于廣汽菲克已徹底無法履行售后服務,據悉,Stellantis集團對外表示將繼續為中國Jeep用戶提供售后服務,并通過進口渠道和經銷商網絡提供延續性售后服務,當前中國市場在售的Jeep車型均為進口車型(含牧馬人、角斗士及大切諾基4xe等),進口車型的銷售及售后服務正常運行。
情懷不能當飯吃
若從敗局中復盤,從菲亞特到Jeep,廣汽菲克的失敗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廣汽菲克過度依賴國外品牌勢能,菲亞特品牌走向邊緣化退市之后,靠Jeep“單腿走路”模式使企業命運全系于SUV市場,隨著國產SUV競爭對手增多,進口Jeep在硬派越野市場還能一戰,但在城市SUV市場品牌勢能已經被大幅削弱,靠傳統的合資運營思路已經難以突圍。
此外,以自由光為首的多款車型出現過發動機燒機油等質量問題,還存在變速箱頓挫、電子故障等毛病,產品問題一度被央視“3?15 晚會”點名,面對質量問題,廣汽菲克起初采取回避否認態度,后期雖召回但品牌口碑已遭毀滅性打擊,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失去信心。
作為合資公司,廣汽菲克內部中方與外方團隊在戰略規劃、產品定義、市場營銷等層面存在分歧,決策流程冗長,效率低下,對于快速變化的中國汽車市場,難以做出及時反應和積極應對。
廣汽菲克此前營銷總是沉浸在“用情懷講故事”之中,強調Jeep在越野車領域的“專業”和“血統”,但這跟普通消費者沒有太大關系,也未關注到中國新生代消費者對日常通勤舒適性、科技配置豐富度及用車成本經濟性的多元需求,當更多國產自主品牌以更高“質價比”和豐富科技配置沖殺時,德系、日系、美系紛紛降價或快速升級產品力應對,廣汽菲克車型因定位尷尬、定價偏高、配置落后等因素導致市場完全失利。
同樣,中國汽車市場整體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的路上,廣汽菲克也未能跟上步伐,其產品線仍以傳統燃油車為主,雖有大指揮官插電混動版,但技術、續航、價格均無太大市場競爭力,純電領域更是空白,錯過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第一個黃金窗口期。
下一個會是誰?
未來幾年,合資車企將會迎來生死大考,廣汽菲克只是其中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2025年是合資品牌生死之年,還不能戰略調整轉型的合資車企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結局大概率是消亡或被邊緣化,中國汽車市場的大洗牌從未如此劇烈,未來5年的變化程度可能會超過以往50年。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4年國產品牌乘用車銷量占比攀升至65.2%,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則各有所下降,分別為14.6%、11.2%、6.4%和1.6%。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動力電池價格的下探和產業鏈優勢成熟,僅就動力總成而言,純電車、插電式混動車型與燃油車的整車成本差異正在縮小,目前的大面積虧損更多原因是為了價格競爭搶占市場份額,而非新能源車自身成本所致,而燃油車的整體智能化程度與新能源車型比起來也在不斷拉開差距。
新能源汽車更新換代頻率之快也讓很多傳統車企難以招架,據悉,在中國從研發到批量生產一款新車平均最快只需要24個月,例如小米在2021年3月宣布造車計劃,同年9月成立了小米汽車有限公司,2024年3月28日SU7正式上市開始交付,2025年6月26日第二款車型YU7也正式上市。
如果有成熟的產業合作模式新能源車型的換代會更快,例如華為近5年與不同車企合作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就多達10多個,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與奇瑞合作的智界、與北汽新能源合作的享界、與江淮汽車合作的尊界以及與東風汽車合作的嵐圖等等。
據第三方統計顯示,2024年,8萬以下新能源市場出現銷量有所下滑,主銷車型競爭集中在15-25萬元區間,35萬以上高檔豪華市場也正在被新能源掀翻,據不完全統計,傳統汽車集團布局+造車新勢力+新模式造車,去年僅國產廠商就有52個不同汽車品牌提供超180款各類價位檔車型,而從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新發布的各類國產新能源車型超過400款。
從目前的行情看,新車大量上市,價格不斷下探將是未來5年的競爭大勢,一番艱難血戰在所難免,你認為下一個出局的又會是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