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還在為美國國慶節的煙花秀感慨的時候,更大的煙花在華盛頓炸開了。
7月5日,馬斯克在X平臺上宣布成立“美國黨”。
要知道,就在幾個月前,馬斯克還是特朗普競選團隊的超級金主,砸了1.3億美元幫他重返白宮。
結果就在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之后,特朗普直接放話要把馬斯克驅逐出境,這話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話說這事的恩怨情仇,還得從7月4日特朗普簽署的那個“大而美”法案說起。
3.3萬億美元的支出,馬斯克看了直接炸毛。
為啥?因為這個法案要削減電動車補貼,直接砸了他特斯拉的飯碗。
擺明了這次雙方都要動真格了。
那么馬斯克真的能撼動美國的政治版圖嗎?特朗普又真的能講馬斯克驅逐出境嗎?
01 從盟友到仇敵
說起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關系,那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塑料兄弟情》。
2024年大選期間,馬斯克可是特朗普的頭號金主。
這哥們兒不光砸了1.3億美元,還把自己的X平臺變成了特朗普的宣傳陣地。
每天發推為特朗普站臺,那叫一個賣力。
結果特朗普剛坐穩總統寶座,轉頭就在7月4日美國國慶節這天簽了個“大而美”法案。
這個法案表面上是減稅,實際上卻要削減新能源補貼。馬斯克一看,合著我幫你上臺,你轉頭就要砸我的鍋?
數據顯示,目前美國電動車銷量中,特斯拉占了近50%的市場份額。
聯邦稅收減免每輛車最高7500美元,這對特斯拉的銷量影響巨大。
一旦補貼取消,特斯拉的競爭優勢立馬縮水。
更要命的是,這個法案還涉及太空項目的預算調整。
SpaceX雖然拿到了NASA的大單,但政府削減開支的大刀一揮,誰知道下一個被砍的是不是航天項目?
馬斯克6月30日發的那條“最后通牒”,其實就是在給特朗普攤牌:“老兄,咱們好聚好散,你要是敢動我的蛋糕,我就掀桌子。”
02 美國政治的分裂基因
馬斯克成立“美國黨”這事兒,說新鮮也不新鮮。
翻翻美國歷史,因為理念不合而分道揚鑣的案例多了去了。
1912年,老羅斯福和塔夫脫鬧翻,憤而成立進步黨,結果把共和黨的票給分了,讓民主黨的威爾遜撿了便宜。
1968年,華萊士不滿民主黨的民權政策,成立美國獨立黨,拿下了五個州的選舉人票。
美國歷史的歷史說明,看似穩定的政治體系,實際上裂痕一直都在。
兩黨制雖然維持了表面的平衡,但內部矛盾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
馬斯克這次的操作,本質上還是老套路。
不過這哥們兒有個優勢,就是手里握著X這個社交媒體平臺。
在美國,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掌握了政治主動權。特朗普當年能上臺,Twitter功不可沒;現在馬斯克有了X,理論上也有了撬動政治版圖的工具。
但問題在于,馬斯克畢竟不是政治家出身。
他是個商人,商人的思維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成立一個新黨的成本有多高?能帶來多少收益?這筆賬馬斯克肯定算過。
從歷史經驗看,第三黨要想在美國政壇立足,難度堪比登天。
最成功的第三黨候選人是1992年的佩羅,也只拿到了19%的選票,一張選舉人票都沒撈著。
03 特朗普真的能驅逐馬斯克嗎?
特朗普威脅要驅逐馬斯克出境,這話聽起來像是氣話,但細琢磨還真有點道理。
這第一,馬斯克的身份確實有點特殊。
這哥們兒1971年出生在南非,雖然后來入了美國籍,但在美國法律框架下,歸化公民的身份確實沒有天然公民那么穩固。
特朗普抓住這一點做文章,在法理上還真站得住腳。
這第二,馬斯克現在確實成了特朗普的政治威脅。
一個掌握著全球最大社交媒體平臺的人,天天在網上炮轟你的政策,這滋味能好受嗎?
特朗普當年就是靠推特起家的,深知社交媒體的威力。
更關鍵的是,馬斯克的“美國黨”如果真的搞起來,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共和黨。
美國的選舉制度決定了,第三黨的存在往往會分流某一方的選票。
馬斯克的支持者主要是年輕的科技從業者和創業者,這部分人原本很多都是共和黨的潛在票倉。
從數據看,2024年大選中,18-35歲年齡段的選民中,有近40%支持特朗普。
但這些人對傳統政治也很不滿,馬斯克的“美國黨”如果主打創新、科技、自由等概念,很可能會吸引這部分選票。
特朗普現在的態度很明確:寧可得罪馬斯克,也不能讓這個“美國黨”真的搞起來。畢竟2028年大選還要看共和黨能不能保住基本盤。
04 新黨難逃涼涼命運
說實話,馬斯克的“美國黨”要想真正搞成,面臨的困難比想象中大得多。
錢不是問題,馬斯克有的是錢。問題是美國的政治制度根本不給第三黨活路。
各州的選票準入門檻、媒體曝光度、辯論參與權,每一個環節都是為兩黨制量身定制的。
拿選票準入來說,想要在全國50個州都拿到選票資格,需要收集幾百萬個簽名,花費至少幾千萬美元。
這還只是入場券,真正的選戰花費是個天文數字。
更要命的是,馬斯克本人的政治經驗幾乎為零。搞企業和搞政治完全是兩碼事。
企業可以靠技術革新和市場策略取勝,政治靠的是妥協、聯盟和長期布局。
從馬斯克最近的表現看,這哥們兒明顯還是商人思維。
他以為成立個黨就能撼動政治格局,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真正的政治家都是從基層干起,一步步積累人脈和經驗的。
馬斯克空降政壇,缺乏根基,很難走遠。
而且,特朗普的反擊也不會停。
除了驅逐威脅,還可能動用稅務、反壟斷等手段給馬斯克施壓。
在美國這個游戲規則由既得利益集團制定的地方,想要挑戰秩序的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場。
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這場鬧劇,說到底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一個要保護自己的商業帝國,一個要維護自己的政治地盤,誰都不愿意讓步。
從歷史看,美國政壇從來不缺這種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的故事。馬斯克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這件事反映出來的美國政治制度的深層問題。
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版圖可以因為幾個富豪的恩怨情仇而發生劇烈震蕩,當金錢可以直接轉化為政治影響力,這樣的制度到底還有多少公正性可言?
對我們來說,這更像是一面鏡子。看著美國政壇的這些鬧劇,更能體會到制度自信的珍貴。畢竟,在咱們這里,企業家就是企業家,政治家就是政治家,界限清晰,各司其職。
馬斯克的“美國黨”能走多遠?我看懸。
但這場鬧劇給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在資本主導的政治體系里,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敵人。而真正穩定的政治制度,從來不會因為幾個人的恩怨而搖擺不定。
參考資料來源
- 美國國會官方記錄:《“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投票結果
- 美國財政部數據:美國國債總額36.2萬億美元
- 特斯拉2024年財報:市場份額及聯邦稅收減免影響分析
- X平臺官方記錄:馬斯克相關推文存檔
- 美國選舉委員會:歷屆第三黨候選人得票統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