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市場已入暗夜。”2025年已過去一半,不少出版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近日的兩份數據更是直觀。據北京開卷7月6日消息,今年圖書零售市場二季度各月碼洋同比增長率均為負增長,5月和6月碼洋同比降幅均超過10%;7月7日,中金易云也發布報告:2025年上半年度圖書市場同比2024年上半年度下降9.64%,動銷品種數和動銷新品數也同步下滑,降幅在4%左右。
2025年的圖書市場正經歷一場寒冬。數據顯示,上半年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下降9.64%,文學類書籍更是首當其沖,銷量幾近腰斬15。出版人黃育海直言:“這種趨勢不改變的話,百分之二三十的出版機構關門都不足為奇。”1 在短視頻、算法推薦、即時娛樂的沖擊下,文學閱讀似乎成了“過時的消遣”。這一現象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讀書,正成為這個時代最奢侈的事。
圖書市場的萎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一是文學書籍作為“非必需品”,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首當其沖。人們更愿意為短平快的娛樂付費,而非需要沉浸思考的閱讀。二是電商平臺的低價傾銷讓新書利潤幾近歸零,出版方被迫縮減品種,惡性循環下,優質文學作品的生存空間愈發狹窄。三是短視頻、直播等娛樂方式以即時快感爭奪用戶時間,40分鐘的電視劇已被嫌“太長”,遑論一本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讀完的文學作品。
然而,這種趨勢的深層危機在于,當社會集體放棄深度閱讀,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文學市場,更是一種思考的能力。
在文學市場低迷的背景下,農民工劉詩利的走紅顯得格外珍貴。這位58歲的建筑工人,白天綁鋼筋,晚上泡書店,用最樸實的語言詮釋了閱讀的意義:“讀書能讓人心情放松,把自己弄得好一點。”
他的故事之所以引發共鳴,是因為,在快節奏社會中,閱讀成了一種“抵抗”,抵抗情緒的浮躁化,抵抗生活的工具化。其實,在算法支配的世界里,讀書是一種“自由”,自由選擇思想,自由探索未知,而非被動接受推送。此外,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文學是一種“救贖”,它不直接教人賺錢,卻能讓人在迷茫時找到方向,在孤獨時獲得慰藉。
當人們刷完短視頻后感到空虛,當算法推薦的內容越來越同質化,許多人仍會在某個瞬間渴望從書本里找到精神的安慰,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東西或許就藏在那些被冷落的書頁里。
讀書的奢侈性,不僅在于它需要時間,更在于它需要一種稀缺的心境,專注、耐心、反思。在算法不斷優化“即時滿足”的時代,這種能力正被系統性削弱。但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放棄閱讀的社會,終將失去思想的深度。
這需要教育體系強化閱讀培養,完善公共圖書館、社區讀書會等基礎設施,讓閱讀重回日常生活。出版公司需要減少對“流量爆款”的依賴,回歸內容本身,而讀者要警惕“娛樂至死”的陷阱,主動為深度閱讀留出時間。這些雖然不易,但總好過深陷短視頻之中。
讀書的奢侈,不在于書的定價,而在于它要求的專注與思考,恰恰是算法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劉詩利的故事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他證明了,即使是最平凡的勞動者,也能通過閱讀獲得精神的豐盈。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社會徹底失去閱讀的習慣,那將不僅是文學的消亡,更是思想的貧瘠。在這個意義上,讀書的“奢侈”,恰恰是它最珍貴的價值,它讓我們在喧囂中保持清醒,在浮躁中守住深度,在快節奏的世界里,依然能“把自己弄得好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