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當"歪脖子"不再是偶發姿態,而是反復侵擾的僵硬與拉扯——這正是痙攣性斜頸患者在無聲掙扎的日常。傳統智慧告訴我們:病狀如草木,顯露于外,扎根于內。
"歪脖子"并非孤立之癥,而是臟腑發出的無聲求救。
中醫洞察此癥,從宏觀視角出發,將其納入"痙病"范疇,明確指出其核心根源在肝。肝主管全身之筋絡,亦為情緒之樞,協調氣血之運行通流。當工作壓力如千斤重擔、情緒郁結或起居失常時,肝則疏泄受阻,氣血難以暢達,"風象"便從體內而生——頭部及頸部筋絡無法得到充分滋養,反而受到風力牽制,使得本應端正從容的姿態,僵直抽緊失控,甚至扭轉扭曲失常。
中藥內服是中醫調養痙攣性斜頸的重要手段。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體征及舌脈表現,中醫進行辨證分型論治。對于肝風內動型患者,常選用天麻、鉤藤、白芍等平肝息風、柔肝解痙的藥物,平息內動之風,舒緩緊張痙攣的筋脈;若為氣血虧虛型,會以黃芪、黨參、當歸等補氣養血之品為主,補充氣血,濡養筋脈,改善肌肉失養的狀態;對于痰濕阻滯型患者,則采用半夏、茯苓、白術等健脾化痰、祛濕通絡的藥材,消除痰濕,暢通經絡。通過精準的辨證用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運行通暢,筋脈得以滋養,從而緩解痙攣癥狀。
張女士,被痙攣性斜頸折磨了兩年。起初,她只是感覺頸部輕微發緊,漸漸發展為頭部不自覺向右側歪斜,頸部肌肉頻繁抽搐,疼痛難忍,嚴重時連抬頭、轉頭都成問題,工作和生活大受影響,焦慮情緒也愈發嚴重。
盛勁強醫生接診時,觀察到張女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結合其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的癥狀,辨證為氣血虧虛,筋脈失養。中醫認為,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筋脈,才導致肌肉痙攣。
用藥上,以五蟲扶頸湯為基礎方加減。重用黃芪、黨參補氣,當歸、熟地黃補血,搭配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葛根升陽解肌、疏通經絡。同時加入天麻、鉤藤平肝息風,緩解肌肉痙攣。
經過三個療程的中藥調理,張女士的癥狀明顯改善。頸部抽搐次數大幅減少,頭部歪斜角度變小,基本能自由活動,疼痛也顯著減輕。面色變得紅潤,食欲恢復正常,焦慮情緒也得到緩解。繼續鞏固治療兩個療程后,張女士的痙攣性斜頸基本痊愈,生活回歸正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