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剛一落地上海,就給中國送上了一份“大禮”,特朗普所擔心的事,似乎真的來了。那么,阿爾巴尼斯此行送上的“大禮”是什么?美國又為何會擔心?
7月12日,阿爾巴尼斯抵達上海,正式開始為期7天的訪華之旅。從公開行程來看,阿爾巴尼斯此訪的重頭戲顯然是經貿合作,尤其是在綠色能源、高科技和供應鏈安全等新興領域。澳大利亞現在非常需要經濟確定性,而中國不僅是其最大的貿易伙伴,還是能夠帶來實際增長的合作對象。
數據顯示,中澳貿易為澳創造了將近60萬個工作崗位。顯然,阿爾巴尼斯希望繼續擴大這一成果,也想通過與中方加強合作,增加澳經濟的韌性。這也是為什么他帶了14人的商業代表團,從礦產到銀行,從能源到制造,幾乎涵蓋了澳經濟的中堅力量。
除了“賺錢”,阿爾巴尼斯也在發出一個政治信號:澳大利亞可以自己作主,不再事事唯美國馬首是瞻。過去幾十年,澳大利亞外交策略深受美國影響,可是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理念,逐漸讓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盟友越來越不安。在貿易上,澳大利亞并沒有逃過關稅大棒,“奧庫斯”也頻頻被美國單方面重新評估。在這種背景下,阿爾巴尼斯走出一條“澳大利亞方式”的路線,選擇先到中國,而不是美國,就是一次明確的姿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澳大利亞送上的一個大禮——避談臺灣問題。就在阿爾巴尼斯抵華前后,美方又開始以“臺海沖突”為由,向盟國施壓。五角大樓三號人物、政策事務副部長科爾比直接點名日本和澳大利亞,要求它們“明確表示”,一旦臺海發生沖突將如何參與。
對此,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表態得很明確:不接受假設性討論。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別逼我表態。這種拒絕“站隊”的言論,和阿爾巴尼斯加強中澳合作的舉動,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微妙但堅定的態度:澳大利亞要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不是盲目追隨美國的節奏。
其實,特朗普擔心的也是這一點。早在他第一任期內,他就極力推動“美澳一體化”的防務結構,并以“安全換忠誠”的方式打壓盟國的自主性。如今,他的親信科爾比繼續推動臺海議題施壓盟友,但澳大利亞明確說“主權優先”。這背后透露出的變化,是美國霸權逐漸失去黏性的體現。
事實上,美國內部的對臺政策也并不統一。比如科爾比本人就曾在聽證會上明確表示,臺灣對美國來說不是“生死攸關”的利益,貿然對臺做出安保承諾,會激化與中國大陸的沖突,得不償失。所以盟友們也看得很清楚:美國自己都說不清楚底線,怎能指望我們為其火中取栗?
這就解釋了阿爾巴尼斯為何“不見特朗普,先到中國”。對澳大利亞來說,與中國的合作是可測、可控、可收益的,而美國的“防御邊界”在哪里,連美國人自己都還沒決定好。因此,澳大利亞此次既是一次主動的外交選擇,更是一次現實主義考量。阿爾巴尼斯知道,在這個多變的世界里,最靠得住的,應該是一個穩定、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
當然,中澳關系雖然處于改善期,但也不能忽視潛在的“絆腳石”。澳國內仍有反華勢力,也有一些政客受美國影響較深。此外,如果澳在南海、臺海等議題上再次追隨美國步調,可能又會回到過去緊張對峙的老路。因此,保持中澳關系的獨立性和穩定性,仍然是一個考驗。
而對中國來說,阿爾巴尼斯的這份“大禮”值得珍惜,也值得善用。我們可以在現有經貿合作的基礎上,拓展更廣泛、更深入的戰略合作,讓中澳關系不僅“回暖”,更要“升溫”。通過綠色能源、科技合作、供應鏈互通、人員交流等多領域推進務實合作,形成更多結構性依賴和共同利益,是中方穩定中澳關系的關鍵一步。
這一次阿爾巴尼斯訪華,也許沒帶來什么驚天動地的協議,但他所展現的務實態度、經濟導向和外交自主,已經足夠讓美國感到“情況正在變得不妙”。尤其是特朗普那一套“用脅迫換效忠”的舊套路,可能在今天越來越難奏效。總之,阿爾巴尼斯剛到中國,就“敲響了警鐘”——不是給中國,而是給白宮,就看特朗普接下來要作何考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