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周敘
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付炳鋒對車企發布銷量周榜的行為提出了嚴厲批評,他表示“有了周榜單的發布,是不是還要來日榜單?這個嚴重誤導、歪曲行業運行的事實情況。企業是如何知道其他企業每天賣了多少車呢?所以這個一聽就是站不住腳的”。 這一言論引發了行業內對于銷量周榜合理性的廣泛討論。
直指周榜數據的“雙重硬傷”
付炳鋒在發言中連用反問強化觀點“有了周榜單的發布,是不是還要來日榜單?這個嚴重誤導、歪曲行業運行的事實情況。企業是如何知道其他企業每天賣了多少車呢?所以這個一聽就是站不住腳的”。
這段公開表態包含兩層核心質疑:其一,周榜將銷量比拼周期過度縮短,從傳統的月度壓縮至周度,甚至可能催生更短周期的 “日榜”,導致行業陷入碎片化數據的無序競爭;其二,周榜數據的真實性存疑,尤其是涉及其他企業的銷售數據,其獲取渠道缺乏透明度和權威性,本質上是“站不住腳”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中汽協首次對銷量周榜表態。
早在2024年的行業閉門會議上,付炳鋒就曾私下提及周榜數據可能引發的市場誤讀,但此次在公開論壇上的嚴厲批評,被業內解讀為協會對這一現象的 “態度升級”,釋放出規范行業數據發布的強烈信號。
為何對銷量周榜提出尖銳批評?
從行業發展歷史來看,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其銷售數據具有顯著的周期性特征。長期以來,行業形成了以月度為基礎、季度為總結、年度為評估的 “數據發布傳統”。
這種傳統模式的科學性在于:汽車生產需要經歷零部件采購、整車組裝、物流運輸等多個環節,周期通常在數周以上;而消費者購車決策也往往需要經歷對比、試駕、議價等過程,很少因短期數據波動改變選擇。
因此,月度數據能夠平衡生產周期與消費節奏,更客觀地反映車企的真實經營狀態。例如,某車企在春節所在月份銷量可能下滑,但隨后的3月通常會出現補償性增長,月度數據的疊加能更準確地體現市場需求。
相比之下,周榜數據的“先天缺陷”十分明顯。一方面,單周數據受短期因素影響極大:若恰逢周末促銷,銷量可能環比增長50%以上;若遭遇暴雨、疫情等突發情況,銷量又可能驟降。
另一方面,周榜數據的統計標準混亂。部分企業公布的“周銷量”包含未交付的訂單量,部分僅統計已上牌的車輛,甚至有企業將員工內購車輛納入其中。這種“各說各話”的數據體系,使得不同企業的周榜數據失去了對比意義。
目前,車企發布的周榜數據主要來自兩類渠道:一是第三方機構提供的“上險數據”,即車輛購買交強險的統計,但這類數據存在 1-3 天的延遲,且部分地區因流程問題可能出現漏報;二是企業自行估算的“零售數據”,其準確性完全依賴企業自律。
付炳鋒質疑的“企業如何知道其他企業每天賣了多少車”,正是點出了數據交叉驗證的缺失,沒有官方統一的實時數據平臺,任何企業公布的同行周銷量都可能存在偏差。
從“周榜起源”看行業實踐的分歧
有媒體報道稱,這場“周榜之爭”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23年初。當時,理想汽車率先打破行業慣例,依據第三方上險數據每周發布“造車新勢力周銷量榜單”,將原本以月為單位的銷量比拼,升級為更密集的“周度競賽”。
理想汽車的這一舉措在當時引發連鎖反應。小鵬、蔚來等新勢力企業隨后跟進發布周榜,甚至傳統車企的新能源品牌也加入其中,形成了“每周數據 PK”的行業現象。
中汽協在2025年3月18日正式發布《關于規范企業數據發布的倡議書》,明確提出“停止發布銷量周榜”的要求,呼吁企業“避免碎片化信息引發片面解讀”。
倡議書發布后多數車企選擇暫停周榜,但理想汽車僅在一周后便“變相重啟”,不再公布行業排名,僅發布自家單周銷量數據,例如“理想汽車第15周零售銷量達1.2萬輛”。這種“退一步但未完全退出”的做法,被業內視為對周榜模式的堅持。
從行業影響來看,周榜的存在已引發多重問題:消費者因短期數據波動陷入選擇困惑,投資者依據周榜進行非理性決策,車企則在“數據內卷”中消耗過多精力。付炳鋒的批評,或是希望推動行業回歸理性,數據發布應服務于真實的市場判斷,而非成為競爭博弈的工具。
(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請謹慎辨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