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按國際標準來說的"高溫災難",但為什么大家除了抱怨幾句"熱死了"之外,生活似乎沒受到什么影響?
躲過了一場"災難"
7月初,全國多地氣溫飆升至4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達到43℃。按照國際標準,連續三天超過32℃就算熱浪了,而我們這次的溫度遠遠超過這個門檻。
但中國的熱浪標準是35℃,比國際標準高了3℃,這不是因為中國人特別抗熱,而是我們有底氣制定更高的標準。
2019年歐洲40℃高溫直接把鐵軌給熱變形了,火車都開不了,班列被迫取消或延時。2024年印度的高溫造成2.5萬人中暑,217人死亡,這還只是統計到的數字,實際傷亡可能更嚴重。就連發達的法國,高溫也能造成大量人員死亡。
可我們呢?除了朋友圈里曬幾張溫度計的照片,調侃一下"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這種反差實在太奇怪了,難道中國人真的比其他國家的人更抗熱嗎?
答案當然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于,我們被一套完善的防護體系保護著,而這套體系運行得如此順暢,以至于我們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像空氣一樣,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貴。
這次高溫,放在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都會是一場需要動用國家力量來應對的自然災害。
高溫到底有多可怕
說實話,很多人壓根不知道高溫的殺傷力有多大。高溫首先攻擊的就是人體的體溫調節系統,當外界溫度持續超過人體承受極限時,我們的體溫調節機制就會崩潰。
人體開始大量出汗試圖降溫,但在極端高溫下,這種調節反而會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各種身體機能出現紊亂,嚴重的直接要命。老人、小孩、病人更是高危人群,他們的身體本來就脆弱,在高溫面前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熱射病就是高溫殺手的典型代表。當人體核心溫度超過40℃時,就會出現意識障礙、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救治,死亡率極高。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醫學上的客觀事實。
并且高溫還會徹底改變生態環境,溫度一高,蚊子就瘋狂繁殖,活動范圍也擴大,登革熱、寨卡病毒這些蚊媒疾病就會大面積傳播。
你以為只是熱一點而已,實際上整個疾病傳播的格局都變了。高溫還會加速細菌繁殖,食物更容易變質,腸胃疾病的發病率也會顯著上升。
對農業的打擊更是致命,水溫超過45℃,水稻的谷芽直接被燒死,秧苗也活不了。這不是漸進性的減產,而是毀滅性的絕收。
水溫達到35℃時,大部分水生動物都扛不住,魚蝦大量死亡,水質惡化。養雞場里,溫度超過28℃,蛋雞就開始罷工,不吃不喝,產蛋量暴跌,免疫力也下降,各種疫病就趁虛而入。一個養雞場在高溫天氣下的損失,往往是平時的數倍。
高溫還會讓精密儀器故障,很多電子設備在超過設計溫度后就會自動停機保護,工廠被迫停工。
鐵軌在高溫下會熱脹變形,列車運行存在安全隱患。電力線路也會因為過熱而容量下降,甚至燒毀。2019年歐洲那次高溫,不僅鐵軌變形,連機場跑道都出現了裂縫。
澳大利亞那場因高溫引發的山火,燒了整整5個月,經濟損失數百億元。高溫讓植被變得異常干燥,一點火星就能引發燎原大火。
這還不算完,高溫引發的供水危機、電力短缺、交通癱瘓,每一項都能讓一個國家焦頭爛額。當多重危機疊加時,整個社會系統都可能面臨崩潰的風險。
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
答案其實很簡單:空調。
我國每百戶家庭就擁有空調140臺左右,普及率早就超過100%了。意味著我們在家有空調,在辦公室有空調,在商場有空調,在工廠也有空調,甚至連出租車、公交車里都有空調。只要待在室內,高溫就傷不到我們。
但僅僅有空調還不夠,你還得用得起。這就要感謝我們強大的電網系統了。2025年夏天,國家電網負荷突破1.2億千瓦,依然能有序運行,全國人民同時開空調,電網也能扛得住。
我們的發電量是印度的4倍多,這就給了我們任性用電的底氣。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電網非常穩定,很少出現大面積停電的情況。
電力充足還不夠,還得便宜。雖然夏季用電量激增會推高電費,但對于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空調電費還在可承受范圍內。
一個月幾百塊的電費,換來整個夏天的舒適,這筆賬算得過來。而且我們的空調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變頻空調、節能空調的普及讓用電成本進一步降低。
在印度,一個普通人要工作3個月才能買臺1.5匹的空調,而且買了也不敢用,因為電費太貴,電力供應也不穩定。經常停電的情況下,空調就是個擺設。我們呢?不僅買得起空調,還用得起電,這就是發展水平的差距。
其實這背后反映的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制造業讓我們能大規模生產空調,把價格降下來,一臺1.5匹的空調現在兩三千塊錢就能買到,這在十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基礎設施建設讓我們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全國聯網的電力系統可以實現跨區域調配,哪里缺電就從哪里調。
發展的最好證明
回頭想想,我們的"無感"其實恰恰說明了國家發展的成功。
當別的國家還在為高溫發愁時,我們已經用技術和發展解決了這個問題。空調和電網就像一道無形的屏障,把我們和高溫災害隔開了。
這種"被保護的幸福"并不是理所當然的。它建立在幾十年的工業化進程之上,建立在完善的基礎設施之上,建立在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之上。我們往往感受不到這種保護,正是因為它做得太好了,好到讓我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對比一下就知道差距有多大。同樣面對高溫,印度是全民受災,而我們是全民"無感"。這不是運氣,這是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民眾對高溫災害的"無感"程度,就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體現。
我們能夠在40℃的高溫下正常生活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的背后,是無數人的努力,是整個國家的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