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也是一種資訊 ·
>>廣告招商電話:0874-8886655<<
近日
有網友發布了舞蹈家楊麗萍
在見面會上的視頻片段
視頻中,楊麗萍分享了
自己吃野生菌中毒的經歷
“演出間隙我回到云南吃菌子,我就中毒了。我在舞臺上那些光束一起來的時候,我感覺是一群鋪天蓋地的仙鶴圍繞著我,所以那種幻覺就產生了。那時候,我真的感覺到,自己肉體已經離我而去,我已經飄起來?!?/p>
眼下正是云南人的吃菌季
野生菌限定美味和中毒風險
再度成為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那么
“食欲”和“求生欲”該咋選?
吃野生菌刮起“事先免責”風
網友:聚餐吃菌先讀“免責協議”
在社交平臺
有網友在吃菌前
一起朗讀吃菌“免責協議”
并錄下視頻為證
商家:“菌子外帶,中毒與我無關!”
隨著野生菌高產期到來,各種野生菌餐館生意也火爆了起來。為了讓食客安全吃菌,商家們會建議適量點餐盡量在店內吃完,不要打包外帶野生菌菜品。有商家甚至推出了免責聲明,消費者如果要外帶,需要簽訂免責協議。
這份免責協議書一共有三個條款,強調消費者自愿從餐廳打包帶走野生菌,野生菌離店后,因儲存、加工、食用不當等任何原因引發的一切后果,均由消費者自行承擔,協議從消費者取走野生菌起生效。不過商家并未透露是否有消費者簽訂這份協議,并打包帶走野生菌,商家向記者解釋說,餐廳準備這份協議的目的,就是不建議消費者打包外帶野生菌。
吃菌背后的風險如何判定?
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頻發
輕則嘔吐腹瀉,重則危及生命
今年,云南這些真實案例
再度敲響警鐘
那么
若吃野生菌后真的不幸中毒
各方責任如何劃分?
解讀
Q:
到野生菌餐館就餐后中毒,餐廳營業者是否承擔責任?
餐廳經營者需承擔相應責任。餐廳經營者既是野生菌食材的提供者,也是野生菌的烹飪者,消費者在餐廳進行餐飲消費時,餐廳負有保障其飲食安全的義務,如到餐廳就餐食用野生菌后出現身體不適并產生損害結果,餐廳需承擔相應責任。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損失。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屬于生產者責任的,經營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經營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經營者追償。
Q:
餐館的“野生菌外帶免責協議書”是否有效?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除食品安全標準外,不得制定其他食品強制性標準。同時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無效。律師強調,簽署野生菌外帶免責協議不當然有效,需明確經營者是否盡到了食品安全責任,并對消費者盡到了合理的告知義務。
北京中聞(昆明)律師事務所 楊燁律師:“保證食品安全、食品質量是經營者本身就應盡到的責任,以書面形式試圖免除經營者自身對食品安全的責任,或免除經營食品安全,導致損害賠償的條款、協議均是無效的。但如果經營者盡到了食品安全責任,如菌類徹底煮熟、留樣檢測合格,已通過書面、口頭形式告知食用方法及儲存要求,協議內容未排除經營者基本義務,僅針對離店后風險進行分配,協議條款目的并非試圖免除經營者自身的責任,那么從公平原則的角度出發,免責協議也可能是有效的?!?/p>
Q:
自行購買野生菌請客吃飯并到飯店進行加工,食用后中毒,邀約者與加工者是否承擔責任?
邀約者與加工者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餐飲店未保證加工的食材符合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存在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再者,餐飲店作為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導致在餐飲店用餐的受害人食物中毒,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若邀約方無法舉證證明是何人向其銷售的野生菌,應認定為野生菌的提供者,其應當保證其提供的食材是安全的食材,而邀約方提供的食材導致受害人中毒,在案件中存在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這些菌子有毒,千萬不要吃!
如何辨別毒蘑菇?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展重點實驗室聯合發布了云南常見毒菌圖,包含24種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齑鎴D學習↓
網傳鑒定毒蘑菇秘訣靠譜嗎?
答案是:都不靠譜!
不少誤食者都有過在老家采食野生蘑菇的經驗,認為可以靠形態、氣味、顏色等特征自行識別毒蘑菇。實際上,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生物學家,也需要借助專業設備才能準確鑒別蘑菇是否有毒。
誤區1:顏色鮮艷的菇才有毒?
事實上,單看蘑菇的外表,并沒有絕對的安全標準。
一身雪白的鵝膏菌看起來很普通,卻是一朵致命的“白毒傘”!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也極毒。但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
誤區2:長在陰暗潮濕處的才有毒?
所有的菇都傾向于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跟毒性無關。
可以吃的雞腿菇經常在牛屎等動物糞便上“綻放”;而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干凈的林中地上。
誤區3:不生蛆、蟲子不吃的才有毒?
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常常被蛞蝓吃,不少有毒種類也可以生蛆。
誤區4:和銀器、大蒜一起煮會變黑的才有毒?
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大蒜等發生反應。
誤區5:受傷變色、流汁液的才有毒?
這也不是絕對的。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但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誤區6: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和菌托的才有毒?
雖然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并非絕對如此。許多毒菌并無獨有的特征,如外觀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誤區7:徹底煮熟,就能安全食用?
這個原則對于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是有效的。蘑菇中的毒素會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加熱破壞,但有一部分極為頑強的能夠“熬過”高溫酷刑,依然保持毒性。
健康吃菌,請注意這幾點:
不采摘、不購買、不加工、不食用不認識的菌類,這些有可能是有毒野生菌。
太幼小的野生菌和霉變的野生菌不要吃。野生菌太小難以識別,霉變的野生菌有其他毒素也可引起中毒。
最好不要吃雜菌。如果同時誤食幾種毒菌,對身體危害更大,醫療救治也更困難。
食用時一定要煮熟、炒透。有些菌種的毒素經高溫加熱后可被破壞,但有些劇毒菌種高溫依然不能破壞其毒素。
吃野生菌最好不飲酒。酒精可以促進毒素吸收,也可能與毒素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毒素,從而加重中毒癥狀。
總之
吃菌千萬朵,安全第一條
野生菌雖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卻也“暗藏殺機”
面對可疑毒菌
做到不采摘、不收購、不加工、不食用
謹防誤食中毒
切勿舍命陪“菌子”!
▍內容來源:云南網、“YNTV2都市條形碼”微信公眾號、“云南普法”微信公眾號、“紅河州中級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春城晚報”微信公眾號、錢江晚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央視新聞、云新聞等
▍綜合編輯:馬龍生活網(轉載請注明)
注:
免責聲明: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刪除處理。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沖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