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雨后
正是各種菌類生長的季節
這個夏天
關于“龍泉山撿菌子”的各類視頻層出不窮
許多網友都在分享
在龍泉山撿菌子的路線和成果
其中不乏收獲頗豐者
實在令人心動
那龍泉山上真的有菌子可撿嗎?
這些菌子都可以食用嗎?
有哪些注意事項?
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
? +
龍泉山撿菌子
社交媒體上很火
在某音上,輸入“龍泉山撿菌子”關鍵詞,跳出的視頻不計其數:“無償分享龍泉山撿菌子的地方”“龍泉山撿野生菌路線導航”“龍泉山脈的見手青出來啦”……一條條信息躍入眼簾。
打開這些視頻,博主在龍泉山的密林里穿行,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不斷發現各種菌類,有的長在樹下,有的長在草叢里,還有的藏在松葉下,那份突然發現又收入囊中的喜悅,確實很有感染力。從不少博主展示的收獲情況來看,牛肝菌、雞樅菌等是較為常見的菌類,當然也有不少人撿拾了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菌類,是否可食用難以判斷。
而在一些人的朋友圈,也曬出了不少在龍泉山徒步撿拾菌子的照片。這個夏天,在龍泉山撿菌子又一次火了起來。
? +
不要隨意采摘
吃進急診劃不著
7月10日,記者從龍泉驛區森桃委了解到,截至目前,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龍泉驛段共調查出大型真菌179種,其中食用菌36種,僅占20%,藥用菌31種、有毒菌32種,木腐菌17種、蟲生真菌7種。
毒粘滑菇(毒滑銹傘)
可食用的有30余種,是不是真的就可以隨便采來吃吃?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隨意采摘吃進醫院的例子可不少。
據成都發布報道,2024年7月,成都小伙小王和朋友三人在龍泉山百工堰、山門寺水庫等區域花了近4個小時撿了近8斤野菌,回家后做成3道菜食用,結果很快進了急診,自稱還曾用識圖軟件判斷毒性并加入大量蒜片炒,然而依然沒有用。
而僅在2024年7月,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就收治了6例毒蕈中毒的病例。
? +
一時樂趣不提倡
危及生命破壞生態
這樣的例子,每年夏天都層出不窮。為了一時樂趣搭上健康甚至生命可就太不值得了。隨意到山上采菌子,風險和危害到底有多大?區森桃委生態事業科相關負責同志給我們列了一張清單。
首先,采食野生蘑菇可能危及生命。部分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外觀相似,專業人士也需深入分析才能鑒別準確;食用后毒素會嚴重損害人體重要器官,有死亡風險。
叢毛蘑菇
其次,頻繁采摘、錯誤采摘破壞生態系統。蘑菇可以分解降解枯落葉、動物尸體,提高土壤肥力。頻繁采摘、錯誤采摘會破壞蘑菇菌絲網絡、菌根共生關系及其繁殖潛力,影響其生長環境,進一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采食野生蘑菇可能影響生態環境,或面臨一定法律風險。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大采特采”可能會踩踏周邊植被、破壞土壤結構,進而影響景觀和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此外部分蘑菇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對其隨意采摘,可能觸碰法律。
如果你實在對龍泉山的菌子好奇,想去采一點點,那請一定記住,首先要判斷菌子是否有毒,沒有十足把握的一定不要采摘;同時要注意人身安全,山里地形復雜、林木茂密,有易被忽視的安全隱患,更要防范山上猴子、蛇等野生動物,還要提防被牛角蜂追、被蚊子咬的風險。最為重要的,不要破壞山上村民的財物,如蔬菜、水果,不是長在山上的東西都是野生的,很多是有主人的,一定不要隨意采摘。
? +
吃菌子中毒
第一時間到醫院就醫
據了解,目前我國具有食用價值的蘑菇種類有900余種,但毒蘑菇的種類就有400余種。一旦吃了毒蘑菇,最常見的表現是胃腸道反應,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出現頭暈、乏力、心悸、胸悶等癥狀。而依據菌子種類不同,還有部分人可能出現急性肝腎損害的情況,部分菌子還可能引起神經性中毒,產生幻聽、幻視,即我們常說的“看見小人兒”。
醫生提醒,通過網上圖片對比的方法是不科學的,通過菌子外觀、顏色很難辨別菌子是否有毒。如果不小心食用了有毒的菌子,建議盡快到醫院就醫,由專業人員第一時間采取救治措施。如果病人家里還有剩余菌子,可以一起帶到醫院,有助于醫生辨別病人吃的菌種。
新聞鏈接:
龍泉山上的這些毒蘑菇,千萬不要采
1、叢毛蘑菇
子實體中型。菌蓋中央鈍突。菌肉為白色。菌褶離生,初粉紅色,后變粉褐色。菌柄圓柱形,基部近球形。各部位傷后變黃色。夏秋季期間,常生于闊葉林中的地上,單生或群生。有毒,即使煮透后食用也能引起胃腸炎等癥狀。
2、紫肉蘑菇
子實體小至中型。菌蓋表面具暗紅色、粉棕色鱗片,邊緣內卷,開裂。菌肉白色,較厚,杏仁味。菌褶幼時白色,成熟呈灰色至紫黑色,邊緣鋸齒狀。菌柄白色,圓柱形。夏秋季期間,生于林地或公園中,單生或叢生。具有一定毒性。
3、肉褐環柄菇(肉褐麟環柄菇)
子實體小型。菌蓋幼時近錐形或鐘形,開傘后漸平展;菌肉粉白色,近表皮處帶肉粉色;菌褶白色至乳白色,受傷變暗紅色,稍密,不等長,邊緣波狀;菌柄長近圓柱形,向基部漸粗,中空。夏秋季常生于落葉林中、路邊、房屋周圍的草地上,一般群生,有時單生。劇毒蘑菇,可嚴重破壞肝臟和腎臟,死亡率高。
4、球基鵝膏
子實體中等大小。菌蓋扁平至平展,邊緣有溝紋;表面淡褐色、皮革褐色至琥珀褐色,上有白色至淡黃色角錐狀至疣狀物。菌柄米色、白色至污白色,基部近球狀。菌環膜質,白色。夏秋季期間,常生于亞熱帶至溫帶的松樹、楊樹和殼斗科植物組成的混交林中的地上,單生或群生。有毒,誤食導致神經精神型中毒。
5、毒粘滑菇(毒滑銹傘)
子實體近中等。菌蓋淺黃色,光滑而黏,邊緣內卷。菌肉白色。菌褶初近白色,后變土黃色,彎生,稍密,不等長。菌柄圓柱形,白色,具毛狀鱗片,內部實心,上部有白色粉粒,基部稍膨大。夏秋季期間,生長于云杉等林地上,單生或群生,可與松樹等形成外生菌根。含毒蠅堿等毒素,誤食后導致胃腸炎等癥狀。
6、赭黃杯傘
子實體小至中型。菌蓋扁球形或扁平,中部下凹呈漏斗狀,土黃色至赭黃褐色,邊緣漸內卷。菌肉近白色至乳白色,有水果香氣。菌褶乳白黃色,延生而較密。菌柄柱形,與菌蓋同色,基部稍膨大且有白色絨毛,實心至松軟。秋季期間,生于草原或林間草地上,單生或群生。具有一定毒性。
7、苦粉孢牛肝菌
子實體中型。菌蓋扁半球形,后平展,豆沙色、淺褐色、朽葉色或灰紫褐色。菌肉白色,傷變不明顯,味很苦。菌柄較粗壯,基部略膨大,上部色淺,下部深褐色,有網紋,內部實心。夏秋季期間,單生于混交林的林地之中。具有一定毒性。
8、網隙硬皮馬勃 (馬勃狀硬皮馬勃 網硬皮馬勃)
子實體小型,球形至近球形,基部無柄;表面污黃色至土黃色,被同色緊貼龜裂小鱗片;菌肉初期灰紫色,后期灰色至暗灰色或近黑色,成熟后粉末狀。夏秋季期間,常見于闊葉林地和路邊,散生或群生。分布廣泛。具毒,誤食導致胃腸癥狀。
9、臭紅菇 (油辣菇)
子實體中至大型。菌蓋初期扁半球形,后期漸平展,中部稍凹陷;淺黃色或淺黃褐色,表面光滑,邊緣具明顯粗條紋。菌肉薄,污白色,近表皮處淺黃色,具腥臭氣味;口感辛辣且具苦味。菌柄污白色至污褐色,內部松軟漸變空心。夏秋季期間,群生或散生于針葉林或闊葉林中的地上。具一定毒性。
10、長絨多汁乳菇
子實體大型。菌蓋幼時凸,后變漏斗狀;表面似天鵝絨,白色至淺黃色,有橙色至褐色斑點。菌柄圓柱狀,稍微向下逐漸變細;表面柔軟,與菌毛同色。乳汁白色,干燥后變為淡黃色。夏季期間,散生于針闊混交林地之中。具一定毒性。
主編:白龍祥
副主編:鄧晴鳳
責任編輯:李娜
編輯:王景
記者:廖玉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