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8日舉辦的健康中國傳播大會第六屆醫院院長(書記)論壇上,淮安八十二醫院院長袁雋明,分享了這家有著 73 年紅色傳承的三甲醫院如何在新時代守護一方百姓健康。從田間地頭的名醫工作室到云端會診的 "高速路",從全員參與的健康科普到精準抗癌的尖端技術,這家醫院正用行動詮釋著公立醫院的責任擔當。
紅色血脈鑄就三甲品質
1952 年,華東軍區婦幼保健院在南京誕生,開啟了守護軍民健康的征程。1969 年遷駐淮安后,醫院始終保持著軍隊醫院的硬核實力:1995 年成為三級乙等醫院,2010 年晉升為淮安市第二家三甲醫院,2018 年融入東部戰區總醫院體系,2022 年轉隸中國融通醫療健康集團,形成 "市直管理 + 央企賦能" 的獨特發展模式。
雙輪驅動破解就醫難題
作為江蘇省緊密型醫療集團試點單位,淮安八十二醫院探索出 "醫聯體 + 專科聯盟" 的雙引擎模式,讓分級診療真正落地生根。在 12 個鄉鎮設立名醫工作室,三甲專家定期駐村坐診,讓農民步行一刻鐘就能看大病。開通轉診 "高速路",預留床位優先收治轉診患者,全程代辦手續,最快 2 小時即可入院。醫院也和上海仁濟醫院共建神經外科中心,淮安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上海專家主刀。與解放軍總醫院建立的 48 小時極速遠程會診系統,使重癥救治效率飛速提升。這種 "線上 + 線下" 的技術聯動,讓優質醫療資源跨越地理界限,惠及更多百姓。并且通過 "名醫工作室 + 聯合病房 + 綠色轉診" 的組合拳,構建起 "基層首診 - 雙向轉診 - 急慢分治 - 上下聯動" 的完整鏈條醫院通過這一模式讓多名患者在基層獲得及時救治,切實減輕了群眾就醫負擔。
獨創三全四力
賦能健康科普
袁雋明院長在論壇中提出的 "三全四力" 模式,將健康傳播從零散的活動升級為系統工程。建立覆蓋全院的通訊員制度,打破科室壁壘。在腫瘤防治宣傳周等節點,多學科專家團隊聯合開展 "夜市義診",用方言講解健康知識,發放資料 300 余份。醫生、護士在診療中主動科普,讓健康理念滲透到每個服務環節。在線上整合國家級、省級媒體資源同時,醫院的科普作品獲國家衛健委科普新銳獎,優秀作品曾在全網閱讀量破千萬。線下通過健康講座、社區隨訪等形式,用生活化比喻讓醫學知識 "軟著陸"。醫院健康科普覆蓋人群超 10 萬人次,真正實現 "從醫院到社區" 的無縫銜接。
在提升的創新實踐方面也同時做到,用知識轉化將專業術語進行通俗轉化比喻,讓群眾聽得懂、用得上;結合分類策劃主題活動,分類推送稿件至不同媒體平臺,實現 "1+1>2" 的傳播效果;并與基層衛生院建立慢性病隨訪機制,通過黨建聯建將健康服務融入社區治理,形成 "醫院 - 社區 - 家庭" 的健康閉環;通過持續的診療關懷和患者口碑傳播,構建起 "以生命連接生命" 的信任紐帶。成為最生動的健康代言人。
從田間地頭的義診到云端會診的高科技,從全員參與的科普到精準高效的醫療服務,淮安八十二醫院用 73 年的堅守詮釋著醫者仁心。正如袁雋明院長在論壇上所說:"我們始終牢記,健康中國的根基在基層,在每一位老百姓的獲得感里。" 這家有著紅色基因的醫院,正以創新實踐為畫筆,在江淮大地上描繪著 "健康守門人" 的時代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