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7月,雅礱大地萬物蔥蘢,一派生機。
三年前的7月,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簡稱“株洲援藏隊”)揮別湘江碧水,奔赴雪域之巔的“第二故鄉”——扎囊。這是跨越千山萬水的遠征,更是持續三十載的接力!
三年奮戰,初心如炬!
他們,以“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鋼鐵意志,踐行“扎根邊疆,株夢高原”的莊嚴承諾。
他們,動真情、辦實事、求實效,將“扎囊所需”與“株洲所能”精準對接,堅持“長短期結合、傳幫帶并舉”,推動扎囊經濟社會核心指標穩居山南十二區縣前列。
湘江之諾,在雪域高原綻放光芒!
共織“同心圓”
“兩地早已親如一家”
2024年5月13日夜,株洲神農湖畔,掌聲如潮。扎囊藝術團跨越3500公里,將雪域非遺瑰寶《黑白氆氌》《卓舞》帶到湘江之濱。一場高原風與湖湘韻的深情對話,在此璀璨綻放。
舞臺上,《黑白氆氌》舞姿翩躚,讓株洲市民深深陶醉;舞臺下,氆氌這張扎囊文化名片,更是俘獲了無數人的心。
氆氌,是藏族的一種羊毛織品,扎囊被譽為“氆氌之鄉”。為了將這種獨特魅力推向更廣闊天地,株洲援藏隊聯手本土品牌“素白服飾”,連續兩年亮相北京中國國際時裝周,以創新設計激活藏族元素,奮力織就氆氌的“國際夢”。
來藏為什么?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株洲干部用初心回答“援藏三問”,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資源精準滴灌于民族“三交”(即交往、交流、交融)。
他們深入調研,創新性擘畫“三交”“十個一批”計劃(涵蓋智力援助、掛職跟崗、專題培訓、就業援助、國情教育等內容),累計組織75批次近千人互訪交流,架起一座座連心橋。這份交融,更深深扎根在田野鄉間——株洲精選5個先進村,與扎囊5個產業相近村精準“結對”,互學互鑒發展良方。
在此基礎上,他們還首創“小短援”援藏模式,三年間選派20名招商、文旅等領域專家精準馳援,如“及時雨”般滿足了扎囊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需求。同時,創新性開展“藏醫入湘”活動,邀請知名老藏醫赴株洲醫院坐診,把雪域高原的傳統藏醫文化和技術引入湖湘大地。
這種“長短結合”的立體幫扶模式,恰如藏族諺語中“茶與鹽巴”的相融共生,既構成了新時代對口支援的“株洲辯證法”,更詮釋了株扎“一家親”的深情厚誼。2023年9月,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實地考察時感慨:“兩地干部群眾早已親如一家!”
深情耕耘,碩果盈枝。株洲援藏隊深化“三交”的舉措,贏得新華社專題點贊。2024年4月,株洲援藏隊榮膺“山南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稱號。
崛起“扎囊造”
“能在家鄉工作真好”
盛夏高原,澄澈如洗。
中車山南清潔能源裝備產業園的銀色廠房,傲立驕陽之下,熠熠生輝。作為西藏首個、全球海拔最高的清潔能源裝備基地,這里每一天的產線轟鳴,都在奏響高原之上的現代工業強音。
2024年8月一期投產以來,這個總投資5億元的“高原明珠”項目,迅速成為當地群眾“家門口”的致富平臺:簽訂合同7.1億元,實現產值0.69億元,直接帶動20多名本地群眾就業。
“能在家鄉工作真好,放假還能回家看父母。”設備檢驗員次仁卓嘎的甜蜜微笑,印證了產業援藏帶來的真切改變。
產業援藏,一頭連著三湘深情,一頭系著高原未來。
株洲援藏隊俯身扎囊大地,足跡遍及62個村莊、收獲問卷3000多份,最終凝練成“2+1+1”產業藍圖。三年耕耘,碩果盈枝:成功引入中車株洲所、帕隆藏布等十余家企業,協議投資額超20億元。
視線北移,雅江之畔生機盎然。
原是一片貧瘠沙地的扎囊縣阿扎鄉,如今已變成綠油油的有機蔬果“聚寶盆”。綠之源、戈壁田園等企業共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成功躋身供港澳蔬菜基地。納蘭生態的高原菜籽油、域香食品的西藏首家青稞豆腐、珍藏農業的“藏品入湘、湘品進藏”工程,孕育了“湘贏辣椒”“雪域圣果”等一批高原特色品牌,攜手推動扎囊傳統農牧業“破繭成蝶”。
第三產業異軍突起。帕隆藏布公司運營的西藏首個國家級沙漠公園——扎囊沙丘藝術公園,憑借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娛樂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短時間內,就成為西藏爆火的“網紅”打卡地。時間空余,還可以轉轉周圍的桑耶寺、西普休閑農業、桑普村,這個農文旅融合示范圈已成為當地的產業“新引擎”。
一二三產業“你追我趕”“爭奇斗艷”,釋放出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
托起“幸福夢”
變化看得見、摸得著
“安吉拉(藏語‘尊敬的醫生’),我的手腕能轉經了!”牧民扎西康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虔誠地轉動珍藏的經筒。
這個簡單的動作,凝聚著株洲援藏醫療隊的深情付出——他們不僅成功實施了填補扎囊縣創傷骨科技術空白的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更通過創新的“1+N”導師制,讓株洲專家與42名本地醫護骨干結成“成長共同體”,實現“培養一批骨干、帶動一個學科”。
藏族同胞的健康,牽動著大家的心。株洲援藏隊用心編織立體醫療網:投入4000萬元升級縣醫院智慧病房,完成16所村級衛生室改擴建;首創“株扎醫保直通車”,讓藏族同胞在株就醫可即時結算;與株洲市中心醫院共建緊密型醫聯體,通過“云萬里”遠程診療平臺聯通株洲名醫。
變化看得見、摸得著。三年來,扎囊縣醫院門診量增長135%,復雜手術本地實施率從不足15%躍升至52%,縣域就診率突破75%,真正實現了“小病不出縣,大病有‘醫靠’”的目標。
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株洲援藏隊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心用情用力托起“幸福夢”。三年來,在醫療、教育、就業等領域投資9996萬元,建設民生項目18個。
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教育援藏的種子破土萌芽。2024年秋,40名扎囊少年走進株洲景炎中學“代培班”,在編程與詩詞中打開新視界。扎囊同步煥新的16所村級學校、4對結對幼兒園,如同格桑花般在雅礱河谷綻放,托起“智志雙扶”的希望之光。
就業創業的“幸福花海”同樣絢爛。株洲援藏隊創新構建“四全”就業幫扶體系,通過“一對一”精準護航,幫助192名扎囊青年走出高原、實現夢想。同時,精心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工程,讓農牧民既端穩“生態碗”,又吃上“文化飯”——2024年,扎囊縣旅游收入實現150%的跨越式增長,神山圣水真正成了金山銀水。
一次援藏行,一生高原情。
當湘江碧水潤澤雪域,當湖湘精神照亮高原,株洲援藏干部用初心澆灌的“湘江之諾”,正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綻放“回響”——是T臺上的高原色,是產業園的轟鳴聲,是手術室的無影燈,更是老阿媽手中那碗酥油茶,倒映著株扎一家親的溫暖笑顏。
雅礱江水奔流不息,援藏薪火代代相傳。在新時代民族團結的壯闊征程上,株洲援藏隊書寫的不僅是三年的支援故事,更是一部跨越山海的深情史詩,一首歷久彌新的時代贊歌。(廖喜張 葉蓓 夏宋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