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鶴崗市東山區人民法院蔬園人民法庭創新運用“法院+”多元解紛機制,聯合鄉政府、區司法所、村委會等多方治理力量,成功調解一起涉及外地投資人與本地合作社的五味子種植合伙合同糾紛。該案的成功化解,既化解了60余戶村民土地流轉租金的欠付風險,又有效保障了當地五味子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生動實踐。
合同糾紛:五味子園經營陷困局
2025年5月,東山區某五味子種植合作社與外地投資人殷某之間的合作矛盾全面激化。雙方就合作賬目清算、利潤分配等問題產生重大分歧,合作關系陷入僵局。這場糾紛的根源可追溯至2018年簽訂的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共同開發三十畝五味子種植基地。然而在合作期間,因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礎設施維護權責不清等問題多次引發爭議。2024年11月,合作社單方面提出解除合同,雖經殷某簽收,但卻堅決不認可合同已經解除。
“要是這糾紛一直拖著解決不了,合作社的資金鏈很可能會斷裂,60多戶村民的年度地租就沒法兌現,今年五味子的采收也會受到影響。”蔬園鄉副書記的擔憂,道出了問題的緊迫性,一分一秒的拖延都可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
多元共治:四方聯動織就“解紛網”
東山區人民法院受理該案后,立即啟動涉農糾紛快速響應機制。黨組書記、院長石寶鑫經研判認為,若單純走訴訟程序可能加劇矛盾升級,于是牽頭組建由法院、蔬園鄉政府、區司法所、村委會構成的專項調解工作組,構建“法律規范+政策引導+鄉情調解”的立體化解紛模式。
法院主動擔當“領航員”,發揮專業、主導作用;蔬園人民法庭把巡回審判庭搬到了田間地頭,方便當事人參與調解,并就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及違約責任進行專業釋明;區司法所化身“解讀者”,強化法律指引。所長金某逐條闡釋協議條款,通過訴訟風險評估引導當事雙方理性解決問題;村委會當好“和事佬”,注重情感疏導;村干部積極發揮調解紐帶作用,運用鄉規民約和鄉土情感開展疏導勸解,促成雙方在互諒互讓基礎上達成共識;鄉政府做好“服務員”,統籌發展大局;鄉干部向雙方介紹五味子產業的扶持政策,提出兼顧租金保障與生產經營的折中方案,推動糾紛實質性化解。
夜間法庭:司法明燈照亮和解路
經過聯合調解組十余輪的耐心協調,糾紛雙方最終達成協議,解除原合作協議,轉為由殷某等三名投資人直接承包土地并自負盈虧,同時一次性支付合作社土地承包費用,確保村民地租如期發放。
然而,當天晚上,雙方對新轉包合同的條款內容再生分歧,分別向法院陳述各自的訴求和困難。面對突發狀況,主審法官決定開設“夜間法庭”,法官逐項審核新合同條款,重點就違約責任、收益分配等核心條款進行法律釋明,并預判履約風險,協助雙方完善風險防控條款,最終促成雙方當場簽署調解協議書及新的承包合同。
楓橋經驗:“小法庭”守護“大民生”
“多虧法官和鄉干部幫忙算清‘法律賬’‘經濟賬’,不然這爛攤子真不知咋收場”,合作社負責人姜某感慨道。
投資人殷某也表示:“新模式權責更清晰,我們能安心經營了”。
6月30日,村民代表姜某送來錦旗,“為了這樁糾紛,我們前前后后折騰了好幾年,感謝法院幫我們徹底解決了”。石院長接過錦旗后表示:“群眾滿意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這面錦旗既是鼓勵,更是鞭策,我們將持續深化訴源治理,完善多元解紛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優質的司法服務”。
該案的圓滿化解,是東山區人民法院深入實踐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該院著力構建“法院+N”多元解紛網絡,通過巡回審判、聯調共治等工作機制,已成功化解涉農糾紛43起,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