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毛路”變坦途
——鹽津以工代賑實施村組道路硬化工程側記
夏日的鹽津,處處生機盎然。在廟壩鎮石筍村,一條長4850米的產業路如銀鏈般穿行于山野之間,既串聯起散落的村寨,又承載著村民的期盼。這條原本規劃僅長3850米的硬化路,在群眾投工投勞的熱潮中延展,成為干群同心推進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石筍村水落村民小組至許家溝路段,曾因山高坡陡、土路顛簸,讓村民吃盡了苦頭。2025年,廟壩鎮總投資116萬元的以工代賑項目落地。該項目采用“村民理事會+自主建設”模式,組織村民240人次參與施工,發放勞務報酬3.48萬元,助力脫貧戶在家門口端穩“就業碗”。
84戶378名村民見證了崎嶇“毛路”變坦途。硬化路面寬3.5米、厚0.18米,每隔200米便設置一處錯車道,安全系數顯著提升。出行成本從人均20元降至8元,運輸貨車可直達田間,山貨出山暢通無阻。這多修的“一公里”,為鋪就民生“幸福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路通則百業興。石筍村的蔬菜種植、特色養殖等產業,曾因交通不暢受困。新路貫通后,300畝蔬菜基地、1000畝林地實現“路路通”,運輸成本降低15%,新鮮蔬菜上市時間縮短2小時,預計年人均增收超千元。道路為產業升級注入了動能,吸引了加工企業入駐,閑置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
道路延伸的軌跡,也是干群同心的印記。廟壩鎮成立領導小組全程把關,村“兩委”提出的方案獲村民全票通過。群眾主動讓出土地、投工投勞,并組建質量監督小組。以工代賑項目助力28戶脫貧戶掌握了筑路技能,成為“鄉土工匠”。“娃兒上學、村民外出都方便了!”村民羅成貴開心地說道。
石筍村的實踐并非個例。在灘頭鄉,一條長6.746公里、寬4.5米的硬化路串聯起大坪上、營盤上等村落。農用車暢行無阻,運輸成本直降50%。“貨車直接開到家門口!”村民葛大爺笑容滿面地說。這條路盤活了600余畝閑置土地,為竹產業、禽類養殖業及鄉村旅游、電商物流開辟了新通道。
截至目前,鹽津縣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村組道路硬化工程已開工268.75公里,完成137.3公里,惠及32個村民小組;累計支付勞務報酬252萬元,帶動639名群眾增收,其中脫貧戶及監測對象159人,人均增收達3943元。項目同步開展“理論+實操”培訓,使300余名普通勞動力成長為技術骨干,為鄉村建設儲備了本土人才,實現了“干一個項目、帶一支隊伍、育一批人才”的目標。
一條條延伸的道路,丈量著民生的長度;一顆顆緊密相連的心,凝聚著振興的力量。鹽津縣打通民心路“最后一公里”,正是“政府引導、群眾主體、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動實踐。當坎坷化作坦途,這片土地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壯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以工代賑筑就的蜿蜒硬化路,正引領鹽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來源/昭通日報 通訊員 黃成元 楊 梅 李洪蘭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