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具備二元模式特征,就是簡單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人和多人之間的關系,似乎有著一定的邏輯性,但這種模式有著天然的限制,很容易出現推廣不了的現象,也很容易被改造,成為權力系統利用的工具。
人們在想一個共同體的時候,很容易想到最簡單的模式就是二人博弈,因為二元是最簡單的關于“多”的表達模式,就好像人際關系可以簡化為二人問題。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要應用于處理和他人的關系,是一種二人博弈理論。人與人之間應該講求仁愛,講求和諧,進而把這種關系擴而大之,擴展到對所有人。倘若每一個人都對他人講求仁愛,講究和諧關系,那么社會將會變得很美好。這是孔子的看法,也代表了后代很多儒生的看法,但這種關系是一種二元模式,并不能擴展到多元模式。孔子那個時代沒有所謂的二元模式和多元模式,只是孔子和弟子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和諧,而不應該爭斗,更不應該為了利益打得頭破血流。他們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說起,其實主要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系說起,最終擴展到所有人,但不足以正確表達人際關系。二人關系有著人之間的對話、交往、合作和分享的單純理想性質,卻不具備“結盟”、“選舉”、“搭便車”等多人關系。孔子提倡的仁就是二人關系,希望復雜的多人關系能夠變成如二人關系那樣單純。但孔子還是幼稚的,因為多人關系比較復雜,并不像二人關系那樣理想化。
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諸侯之間的關系就是多人關系,并不像二人關系那樣和諧。諸侯要的是土地、人口和財寶,并不要孔子提倡的仁義思想。當時有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由各種說客游走于諸侯國之間。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搖唇鼓舌,大行欺騙之能事。社會是禮崩樂壞的,并不是孔子希望看到的那個樣子,于是孔子就要用仁義思想來匡正社會風氣,卻沒有任何一個諸侯采納他的思想。后代儒生并沒有多少創新,即便有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也仍然在強調儒家的仁義思想,通過這種思想愚民,而不是開啟明智。后來發展出了禮教傳統,發展出了“存天理,滅人欲”思想,卻仍然是二元模式,而不會產生多元模式,這似乎是儒家思想的局限,也是統治階級改造儒家思想之后想要達到的目的。孔子推行仁的思想,不被諸侯采納。后代君主改造了孔子的思想,強化了階級秩序,最終形成了改造了的儒家思想,強制推行之后,讓不讀書、不識字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也讓他們遵守這樣的思想規范,最終形成了愚民的效果。倘若孔子思想出現的時候就是多元模式,要實現結盟,要實現選舉制度,要實現公平競爭,要實現發展經濟的思想,那么社會將會變得非常先進。
孔子有個人的思想局限性,他的弟子們也有思想局限性。即便帶有思想局限性的理論提出來了,也仍然會接受后代權力系統的改造,要借助權力系統推行,不然就不能大行其道,不能被老百姓接受。孔子的思想局限性和古代文明的局限性是有關系的,孔子生活的年代屬于春秋末戰國初。封建社會還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各個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以至于弄得民不聊生,孔子想要提出仁的思想,要諸侯國之間互相溝通,互相愛護,就會實現天下太平。但這樣的思想需要借助權力系統推行,才可以真正實現。當時權力系統并不想推行,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都不想推行他的思想。因為推行思想要靠權力系統做背書,而權力系統又不會做賠本的買賣,不會免費推廣,更何況權力系統的諸侯都不喜歡呢!但孔子的思想并沒有完全被淘汰,經過后代儒生的發展,權力系統逐漸改造了這種思想,形成了封建禮教思想,也形成了封建傳統觀念,最終統治人們的頭腦。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后代很多儒生都在朝拜孔子像,雖然是尊師重教的一種表現,但明顯地帶有“怪力亂神”的意思。當代的學生不在朝拜孔子像,也不再尊師重教,走向了古代教育的反面。
孔子用樸素的思想來揣測人心,揣測天下,總是以二元模式來說事,那么這種模式就帶有了天然的局限性。儒家思想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有君子小人的鑒定,有善和惡的判定,卻往往帶有偏激的思想,并不能看到全部的事實。往往權力系統有認定君子和小人的資格,有認定善于惡的資格,卻往往帶有明顯的階級局限性。被權力系統認定的壞人有可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人,被權力系統認定的好人有可能是老百姓心中的壞人。好人和壞人的概念是相對的,并不是絕對的,即便權力系統認定之后,也仍然存在著局限性。儒家思想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局限性,認為世界上的大事不過是自家門前的事,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無外乎家與家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于是就有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好的理想。往往要實現個人的理想和抱負,要替皇帝分憂解難,要治理天下,卻最終成為權力系統的附庸,成為被權力系統利用的工具,也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做出為老百姓謀福利的事,也不可能產生民主思想,更不可能搞選舉了。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不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簡單,而儒家思想恰恰從人與人之間的二元模式開始推導,進而推導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偏頗,看來當年諸侯不采用孔子的思想,是有一定原因的。孔子的思想只適合用來宣揚道德,卻不適合用來治國,倘若用來治國,就一定要接受權力系統的改造。權力系統改造了儒家思想,就等于確立了自己的道德規范,當然也就不是純正的儒家思想了。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是皇帝下達的命令,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儒家思想的二元模式有關。儒家的二元模式雖是現實的錯誤表達,卻是理想的希望。想從二元模式推導出多元模式,本身就是錯誤的,從多元模式導出二元人際模式的合作本身是簡單的。儒家二元模式認為世界是好的,還有對人性善良的預判本身是理想化的,現實卻往往相反,而多元模式認為社會是壞的,人性是壞的,就要用法律來治理,達到維護社會和諧的目的。經過實踐檢驗,儒家的二元模式太過于理想化,甚至會對人性形成一種扼殺,就像改造了的儒家思想演變成封建道德一樣,扼殺了人性的創造力,甚至扼殺了人性的活力。而多元模式前提是社會禮崩樂壞,人性是壞的,就要用法律來糾正,卻可以營造社會和諧的局面。人們應該懷揣儒家的美好理想,嚴格遵守法律和執行法律,適應多元模式,而不能被二元模式束縛,以免被奴役和剝削,失去了話語權還不知道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