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是否總感覺——
渾身黏膩,像裹著一層濕毛巾
頭昏腦漲,仿佛頂著塊熱毛巾
食欲全無,看到飯菜就犯惡心
晚上翻來覆去,床單都被汗浸透
這不是錯覺!中醫說的"暑必夾濕"正在你體內作祟。三伏天就像個巨大的"蒸籠",外有烈日炙烤,內有濕氣淤積,身體在高溫高濕的雙重夾擊下,正在發出求救信號!
別擔心!芳華未來整理了6款千年藥方,讓你從內到外清爽過三伏!
解暑第一方:桂漿粥
出處:元代宮廷食療《飲膳正要》
推薦理由:夏天貪涼吃冰,反而容易得“陰暑”(空調病、腹瀉腹痛)。這款粥用肉桂溫陽+蜂蜜潤燥,化解體內寒氣,特別適合一進空調房就手腳冰涼的人。
做法:粳米煮粥,加肉桂粉煮5分鐘,晾溫后拌入蜂蜜。
祛濕消腫湯:赤小豆鯉魚湯
出處:明代《本草綱目》
推薦理由:李時珍稱赤小豆為“心之谷”,能利水消腫。搭配鯉魚和陳皮,健脾+祛濕+補蛋白質,適合水腫、小便不利、舌苔厚膩的濕熱體質。
做法:鯉魚煎香,與赤小豆、陳皮、姜片燉煮至豆爛,少鹽調味。
安神養心糕:蓮子茯苓糕
出處:唐代《千金要方》
推薦理由:孫思邈認為“夏月宜養心”,蓮子補脾、茯苓安神,這款糕點溫和不上火,晚上睡不好、白天心慌的虛煩人群必備!
做法:蓮子粉+茯苓粉+糯米粉蒸糕,可加少量蜂蜜調味。
防暑五豆飲:清暑五豆湯
出處:清代《隨息居飲食譜》
推薦理由:綠豆清熱、赤小豆祛濕、黑豆補腎、白扁豆健脾,再加甘草調和,五色入五臟,預防“疰夏”(夏季倦怠綜合征),代替冷飲更健康!
做法:五豆煮爛后加甘草水,放涼飲用。
化濕醒脾粥:藿香佩蘭粥
出處:宋代《太平圣惠方》
推薦理由:暑濕重的表現——惡心胸悶、頭昏沉、沒胃口?這款粥用芳香藥材藿香+佩蘭,醒脾開胃,就像給腸胃做“除濕機”!
做法:藥材紗布包與粳米同煮,粥成后去掉藥包,加少許鹽。
高溫天氣不知道吃什么,不妨試試上述食譜,既好吃又營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