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張上世紀90年代“光明邨”的舊照片,那時候還叫作點心店,還是磚木結構的假三層。最先入我眼的是光明邨西側幾扇大玻璃移窗內,有幾層蒸籠高高疊著,蒸籠外側面向馬路,還掛了幾條小木牌……穿越過30多年的煙塵,我分明看到了每條小木牌上寫的毛筆字:鮮肉包,半兩/5分;香菇菜包,半兩/5分……甚至覺得自己又站在了大玻璃移窗外排隊,聞到了蒸籠里散發出來的香味。
菜饅頭肉饅頭,菜包肉包——現在經常有人爭論上海人的講法,那時候沒人爭論,倒是兩種用法并行。小木牌寫的是菜包肉包,去買的是菜饅頭肉饅頭。大約算是書面語和口頭語的默契區別了。
一點不夸張地講,光明邨的肉饅頭菜饅頭,是那時候淮海路的大眾品牌。到了淮海路蕩馬路,買只菜饅頭或者肉饅頭就有了理由,就算什么東西沒有買,光明邨的饅頭吃過了,也是不枉淮海路之行。5分錢的饅頭消費得起。
那個年代,人的視線半徑通常不會很遠,吃過了光明邨的菜饅頭肉饅頭,就覺得這是上海最好的菜饅頭肉饅頭了,是不會舍近求遠去南京西路綠楊邨買饅頭的。
光明邨就在我家弄堂口,他家的菜饅頭和肉饅頭和我也就有了天然的關系。
家里有人客來,大人給我5角,半斤糧票,去買10只饅頭,一般是五只菜饅頭五只肉饅頭;人客吃不了,阿拉吃。所以買饅頭是一樁開心的事體。人雖然小,口氣不好小:“五菜五肉?!比思乙宦爼缘檬且恢背缘呐笥?,實際上面孔就不像。常常排隊排上去,一籠饅頭賣光了,只好等。幸好當年光明邨排隊不像現在這么恐怖,至多等一刻鐘。等,會將時間拉長,不過等也有額外的“福利”。蒸籠彌漫著蒸汽。里頭是菜饅頭的麻油味道飄出來,外頭是西北風吹進去,人就立了風味當中。
也有只買一個饅頭的時候。店員還會在饅頭下面襯一小張油紙,拿著就不會很燙手。店員不必拿了油紙去襯饅頭,是用鋁合金夾子夾起饅頭在一疊油紙上一沾,便沾起一張油紙。饅頭吃下去了,香味道還留在油紙上,甚至還留著些饅頭皮,絕不會浪費的。
一般吃客是買肉饅頭的,老吃客歡喜的是菜饅頭。確實,光明邨饅頭名氣最響的是菜饅頭。肉饅頭別的點心店也做得好,菜饅頭就是光明邨最好吃。小時候我不明白,肉要比菜貴很多,為什么光明邨的菜饅頭和肉饅頭是同樣的價錢。后來大人告訴我,別人家的菜饅頭是菜和豆腐干,光明邨的菜饅頭里是香菇——不是現在的新鮮菌菇,是南貨店里的干香菇;好吃就好吃在香菇上,貴也貴在香菇上。還有菜饅頭的餡麻油澆得多,還沒走到光明邨,就聞得到菜饅頭的麻油香??赡苁枪饷鬟棽损z頭的麻油香沁人肺腑太深刻,以至于幾十年后,我對麻油具有很專業的認可:芝麻油是芝麻做的油,不是麻油,只有小車麻油才是麻油,才會散發出光明邨菜饅頭的麻油香。
也是幾十年后,在說到上海話是用菜饅頭肉饅頭表示普通話的菜包肉包的意思,想到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菜包用上海話說菜饅頭很順,那么香菇菜包,用上海話說起來,是香菇菜饅頭?從來不這么叫的。雖然香菇很貴,我們當年委屈它了,直接叫作菜饅頭。
原標題:《十日談 | 馬尚龍:菜饅頭,肉饅頭》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王瑜明
來源:作者:馬尚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