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億㎡庫存壓頂!這輪“史上最猛救市”能扶起樓市嗎?
廣州破冰,央地聯手!接下來,救樓市的“王炸”會是什么?
就在上周,國常會文件里的關鍵詞變了。
上次提的是“鞏固穩定”,這次變成了“止跌回穩”,還要求“更大力度”。
措辭升級背后,是全國商品房庫存堆到了7.8億平方米的歷史峰值——如果按人均10㎡算,夠7800萬人住滿。
廣州反應快得驚人。
6月12日,一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直接甩出三連招:取消限購限售限價、降首付利率、公積金可提首付還能同步貸款。
步子大得像在冰面上跳舞。
政策加碼的緊迫性,被國家統計局數據錘得死死的——
1到5月,居民中長期貸款8347億,看著不少?
實際只有近五年同期平均值的30%。
PPI連續同比下滑,連剔除食品能源的“核心CPI”都勉強在0.6%徘徊。
說白了,老百姓和工廠都在捂緊口袋。
這種情況下,房地產成了那個“不能倒的柱子”——綁著25%的就業,拖著鋼筋水泥家電裝修幾十個行業,還扛著地方財政的“錢袋子”(去年土地出讓金占地方基金收入90%)。
當這根柱子開始晃,救市就不再是選擇題。
拆解“去庫存風暴”的組合拳
國常會部署里藏著三步棋:
第一步叫“摸底”。
全國已批未建的土地、卡殼的爛尾樓、賣不動的空房子,都要盤清楚。
這好比醫生開刀前先拍CT,病灶在哪兒、多大、多深,總得看清。
第二步是“供需雙管齊下”。
供給側要“優化存量”,比如廣州提的用專項借款買商品房當拆遷安置房,把庫存變保障房;
需求側靠“松綁+讓利”,降門檻(首付15%)、降成本(利率3%)、減稅費(契稅補貼)。
第三步指向“新模式”,說白了就是兩條腿走路——讓市場的歸市場(商品房),保障的歸保障(公租房、保租房)。
這套拳法的難點很現實:
城中村改造錢從哪來?
專項借款買存量房會不會滋生腐敗?
保障房建設速度跟得上嗎?
廣州模式能否復制到三四線?
每一步都是刀刃上的平衡術。
買房窗口期里的三套策略
這次政策紅利確實在眼前,但不同群體得分清利弊——
1. 剛需:撿漏可以,沖動不行
首付15%、利率3%、契稅補貼…一套組合拳下來,100萬的房能比三年前省20萬月供。
廣州甚至允許提取公積金付首付且同步貸款,相當于雙倍杠桿。
但2025年5月數據顯示,居民杠桿率(負債/可支配收入)已達142%,遠超國際警戒線。
建議優先選地鐵1公里內、有公立學校的新盤,別為“郊區大戶型”透支現金流。
月供別超收入35%,這是血淚教訓。
2. 改善:抓緊換房窗口期
眼下是“賣舊換新”的黃金時機。
深圳案例很典型:張女士3月掛牌龍崗老破小,5月降價10%脫手,換到寶安新房后,光稅費就省了8萬,貸款還享受首套利率。
置換核心邏輯:拋掉“三無產品”(無學區、無地鐵、無物業),換成“三有資產”(有產業聚集、有稀缺配套、有好物業)。
尤其關注像上海前灘、杭州未來科技城這類板塊,抗跌性已被驗證。
3. 投資客:告別普漲幻想
還想著閉眼買房賺錢?
看看真實數據:2024年全國百城房價平均跌12%,但深圳南山豪宅漲5%,燕郊腰斬50%。
未來能跑贏通脹的,只有三類資產——
北上深杭核心區住宅(帶優質學區或產業)、現房地鐵小戶型(租金回報率>3%)、真正的智能四代住宅(科技系統+健康認證)。
那些靠“規劃圖賣房”的遠郊盤、文旅盤,早該劃入消費清單,而非投資選項。
當下政策看似猛藥,實則是為改革爭取時間。
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供給側硬著陸”——開發商數量從10萬家銳減到1萬家,國企拿地占比升至82%。
這場大洗牌背后,需要根本性轉變:
地方政府能否擺脫土地財政?
杭州去年試點“房產稅模擬運行”,或許暗示著方向。
保障房能多快補位?
新加坡組屋模式用了30年,我們計劃2030年前覆蓋30%常住人口,難度堪比登月。
居民收入何時觸底反彈?
沒有持續的錢包撐腰,再低的利率也撬不動購買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