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之道在生意之外,商業的本質是共生共榮的“生態雨林”,利他的長河自會托起所有順勢而行的航船。
文 | 趙建琳
ID | BMR2004
當前,國際競爭的本質已演變為創新生態的較量。傳統單點突破的科研模式難以應對“卡脖子”技術難題,亟須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形成“需求牽引研發、技術反哺產業”的閉環,加強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在2025年3月底舉辦的“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50人論壇”上,有多位專家圍繞科技圈的“死亡谷”現象(即科技成果無法有效產業化)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等話題展開討論。大家都很關心,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如何更緊密、更深入地與企業合作推進科研成果有效轉化和落地。
西北大學第八屆MBA聯合會主席、西北大學科技園總經理、聯大控股創始人董云,近幾年的工作重心就是依托母校西北大學,助推校內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落地。過去幾年里,董云陸續獲得“科創中國秦創原U30青年企業家”“西安英才計劃青年創業人才”“秦創原創新人才”等多項榮譽。
2022年以前,西北大學沒有大學科技園。董云知道“西北大學作為百年名校,有很多非常好的科研成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投入應用”。因此,他以自己創立的西安上游星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游星”,取自“解決科研成果轉化最上游一公里的事,西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為運營主體,先后與西北大學共建“秦創原西北大學灃東科技孵化器”“西北大學長安產業加速器”“西北大學科技園咸陽園區”,最終形成一園三區多基地發展格局。董云還聯手多位校友創立聯大控股并設立聯大基金作為創業引導基金。他希望通過投資、運營、鏈接資源等方式幫助母校推動優秀科研成果的落地,也希望在此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
目前,西北大學科技園累計孵化科技企業100余家,主要聚焦新材料、大健康、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實現成果轉化60余項,貢獻“科學家+工程師”隊伍30余支,獲得省市國家級大賽獎勵10余項。董云相信,生意之道在生意之外,商業的本質是共生共榮的“生態雨林”,利他的長河自會托起所有順勢而行的航船。
01
立足母校,搭建科研成果轉化的“土壤”
董云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創業之前,他在地產行業打拼多年,曾先后在中海地產、融創中國、中國奧園等知名房企從事營銷工作,帶過2000多人的團隊。2022年,還在深圳工作的董云偶然有機會參觀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深圳理工大學科技園,看到了大灣區的前沿科技,他感受到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轉化的力量,心中便萌發了轉向科技行業的想法,恰又遇到地產行業下行,計劃轉型的董云決定離開深圳回到西安,一邊讀書一邊開啟創業之路。
西北大學是董云本科就讀的院校,他對西北大學印象最深的是“西大三度”校風:學校對待學子有溫度、教授授課有深度、學生畢業事業有高度。2022年,本科畢業十年的董云回到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讀MBA,這一年也恰逢西北大學建校120周年,為慶祝母校生日,董云捐贈了一顆被命名為“西大星”的小行星。在與母校恩師見面交流時,董云得知西北大學至今還未成立科技園,有意尋求合作。于是雙方一拍即合,董云成立上游星作為運營主體,與母校共同籌備大學科技園。
在西北大學120周年校慶日到來的前一個月,2022年9月,西北大學批準與上游星共建“秦創原西北大學科技孵化器”,孵化器為虛體研究機構,業務與學校科技處對接。相比文科而言,理工科的研究成果更易轉化,董云告訴《商學院》雜志,在西北大學理工科專業里,轉化率高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地球科學、化工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食品科學等專業領域。因此,依托西北大學在理工科專業上的科研優勢,孵化器確定了“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產業方向。半年后,首個西北大學科技孵化器在西咸新區成立;一年后,實體園區西北大學科技園在咸陽高新區揭牌成立;兩年后,西北大學科技園長安產業加速器落地。
基于西北大學物理學院光纖傳感科研團隊科技成果孵化企業——陜西光易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易智感”)是首批入駐西北大學科技園的企業之一,該公司目前已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光纖傳感測量等高端儀器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應用與技術服務,目標是服務于油氣勘探、生產測井、油氣儲運、煤炭礦山、電力電網、公路橋梁、環保安全等傳感檢測國家急需領域。
光易智感依托的西北大學光纖傳感科研團隊實力強勁,先后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陜西省、中石油集團公司等科研項目40余項。據了解,如果光纖傳感測量產品能實現應用,光纖將逐漸替代目前以電類、電磁類為主的傳感器,成為極端環境中的主要產品,對行業或產業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推動。
截至目前,西北大學科技園累計孵化科技企業100余家,實現成果轉化60余項。園區中除了光纖測井儀器和產業化項目,還有生態環保新型膠粘材料和制備技術產業化項目、水肌酸合成技術和制備產業化項目、抗病毒抗真菌抗衰老糖蛋白產業化項目、以自研酶制備磷脂酰絲氨酸的綠色工藝項目等。同時貢獻“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科學家與工程師以相對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機制的科研(產業)創新團隊]30余支,比如高功能性富硒食品原料開發及產業化應用隊伍、新型高密度液體火箭特種推進劑及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研究應用隊伍等。
作為深度參與創建科技園的人員之一,董云有著在地產行業浸潤多年所積累的運營管理經驗加持,自然而然地承擔起科技園運營管理的責任。據了解,西北大學科技園已獲批省級大學科技園、省級眾創空間,有中小試基地2300平方米(中小試基地指的是依托具有行業優勢和公共服務功能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圍繞行業內企業產品開發工藝可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驗證需求,提供科研成果的二次開發、工藝驗證和中試熟化等中小試驗證服務的開放型載體),針對產業化成熟的項目,還配有30000平方米的生產促進區。35000平方米成長商務區,負擔著“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孵化”三大任務。為了服務好入園企業,董云還邀請外部專業公司入駐為園區企業提供工商、財稅、人力、政策、知識產權、基金、創業導師、法律八大方面的服務。
2024年9月,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發布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對4028家高校院所的統計顯示,2023年我國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6種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總合同金額達2054.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這一數據的增長表明我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正不斷提升,有助于我國向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創新型經濟體邁進。
02
創立基金,投資就是投人
為了更深度地參與到助推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過程中,董云在科技孵化器之外又開辟了一塊投資業務。2022年年底,董云發起創立聯大控股,他與幾位校友一起籌集近1億元的基金池。因為科技園依托的是西北大學,所以進駐園區的團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授創業團隊,一種是校友創業團隊。聯大控股會圍繞西北大學教授和校友的成果,給這些企業提供資金,幫助鏈接資源,比如,MBA校友聯合會的資源,給有需要的教授或校友創業項目匹配相應的管理人才。
在董云看來,投資就是投人,“圍繞西北大學來看,投資就是投教授或投校友。”對此他也有著很明確的投資思路:如果是投教授,那么他會傾向于關注教授有創業意愿且所掌握的科研技術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項目;如果是投校友,他更傾向于關注有鮮明商業前景且能夠商業化變現的校友企業。由此,聯大基金逐漸形成由“長期項目(教授創業項目)+中期項目(校友創業項目)+短期項目(自投的資產盤活類項目)”構成的投資矩陣。
在西安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城區雁塔區,董云的聯大控股與外部公司匯智控股共同打造了匯智立豐中心,并將這棟樓作為西北大學MBA聯合會校友創新創業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的落腳點。基地與西北大學科技園、西北大學科技孵化器、西北大學長安產業加速器等一起共同形成西北大學科創轉化的規劃版圖。據董云介紹,基地之所以落地在西安繁華市區,也是為了方便創業團隊在資金、人才密集區域進行合作溝通和資源對接。
基地設置了黨建室、會議室、路演廳、會客廳、茶室、禪修室、直播室等,均開放給入駐基地的企業使用。首批入駐基地的企業包括星賽新材、紅杉生物、高光薈聚、康健生物等。其中,星賽新材就是董云投資的一個教授創業項目,該項目由西北大學教授歐俊杰創立,此前他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后入選陜西省“高層次引進人才計劃”創新人才項目,調入西北大學工作。星賽新材主要研發和銷售生物分離分析材料和血液凈化材料,致力于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替代,該項目轉化僅短短一年時間,已獲得“高價值轉化專利項目”、“科技工作者大賽一等獎”、中國MBA創業大賽“全國銀獎”等,并獲政府及多家機構投資。
蛋白質科學研究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之一,其成果將催生一系列新的生物技術,帶動醫藥、農業和綠色產業的發展。近幾年,我國在蛋白質組學新方法和新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蛋白質修飾譜、多肽組學等方面的研究與國際一流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發展具有原始創新性的蛋白質分離分析新材料、新方法及相關技術。
歐俊杰主要開展的是高效低殘留的蛋白質樣品處理技術和分離新材料的研究,以及基于色譜-質譜的高通量、高靈敏度蛋白質組分離分析技術,能夠為我國科學家實現復雜生物體系蛋白質組的高精確度、高準確度、高通量和深度覆蓋的分離分析,以及與疾病相關的潛在生物標志物篩選等蛋白質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董云說:“歐教授做這方面的技術研究已經做了二十年,一直在迭代。”
除了教授創業項目,落地基地的還有校友創業項目,比如董云參與投資的校友企業康健生物,這是一家以做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主業的公司,產地在陜西荀陽,其以當地種植的拐棗為原料,通過加工做成拐棗酒和保肝護肝片。但由于此前科技含量不高,導致其造出的酒最高只能達到42度,保肝護肝片中的枳椇成分也不夠純,董云就引薦校友企業與西北大學食品學院的教授合作,通過教授掌握的食物提取技術將原材料進一步提純,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健康屬性。
根據董云的介紹,教授在成果轉化落地中的參與程度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教授以項目制的方式與企業合作,教授只負責一定時間內的技術攻關;二是教授被聘任為企業的員工,比如以首席科學家的方式長期進行技術橫向研發合作;三是教授自己下場創業,比如在星賽新材的合作里,教授以技術入股,董云投入資金和人力的同時負責公司管理。近幾年,隨著陜西省大力實施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工作,陸續開始有高校教授投身創業,甚至有的還產生了一定影響力,比如西北大學教授范代娣與同為校友的丈夫嚴建亞創立的巨子生物,已是全球膠原蛋白第一股,市值達到700億元。
從深圳到西安,從科技園運營到基金投資,董云一直在努力嘗試讓實驗室中沉淀著學者智慧的“書架”有一天能躍遷為市場的“貨架”。當高校的智力資源與市場的需求脈沖在生態中持續疊加,中國破解“死亡谷”的密碼逐漸清晰,即讓創新要素在共生中自發生長,最終托起一個商業向善、生態賦能的新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