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追光動畫的電影我一部都沒落下,而且都挺喜歡,剛剛上映的《聊齋:蘭若寺》(下文簡稱為《蘭若寺》)同樣獲得了我的青睞。
該片采用了篇章式結構的“拼盤電影”模式,以蒲松齡的一段離奇經歷為基本主線,串起了5個聊齋經典故事,無論是畫面表現還是類型跨度都非常出眾。
當然,純粹從可看性的角度出發(fā),《蘭若寺》并不算是完全優(yōu)秀,章節(jié)風格差異太大,導致主題和表達上略顯撕裂,部分改編確實也簡單平庸了點,最關鍵的是,里面的這些故事無論講得好不好,都成為不了“主流”,就好像語文書上那幾篇看著有趣但不要求熟讀背誦的課文……所以該片的關注度注定不會高。
但是啊,這種“小眾感”不該成為《蘭若寺》的減分項,正相反,這是影片最可貴的優(yōu)點——在同行們做菜要么重口、要么難吃要么食材嚴重雷同的環(huán)境下,這一口清爽小菜再次拓寬了追光自己乃至于中國動畫的題材邊界,僅此一點就足以贊揚了。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我就按影片里的順序來聊《蘭若寺》的幾個故事吧。
首先是逗趣輕巧的《嶗山道士》。
這個故事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終日不務正業(yè)又癡迷于修仙的王承,自以為習得了法術,最后穿墻失敗鬧了笑話。
該片雖是3D制作,卻采用了很罕見的毛氈畫風,感官上更貼近于傳統(tǒng)定格動畫,這種蓬松軟綿的質感,與故事本身喻含諷刺卻不冷峻犀利的調性十分契合。
主角王承喜歡胡思亂想,又懶散隨意、缺乏常心,但他本性不壞,即便敗在虛榮心上,結局也只是當眾出丑,寓教于樂,溫和愉快。
然后是更富有童心的《蓮花公主》。
初看這個故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太萌了些”,可隨著劇情推進,我卻完全認可了這份萌系感。
該片以夢為線,串起了竇旭與蜜蜂王國的羈絆,他與蓮花公主飛翔游玩、一眼一世界的段落,充滿了童趣的想象力,而后竇旭出手幫忙擊退強敵的行為,又有著少年郎心向俠義的單純天真。
以上兩個故事大體上屬于一類,內核簡單、改編較小、畫風可愛,有不少觀眾中意……但似乎更多人不喜歡它們偏子供向的“簡陋”。
這我就要說了,簡單和傳統(tǒng)并不是什么缺點,能把應有的神韻拍出來是起碼的基礎,向下的兼容性有時候比向上的高級感更重要,所以,在許多大人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時,我也非常推薦小朋友去看《嶗山道士》和《蓮花公主》。
接下去則是我個人不太感冒的《聶小倩》。
該片乍看上去是改編力度最大的,不光把整個故事背景搬到了兵荒馬亂的民國時期,還讓寧采臣和聶小倩超越了人鬼殊途,實現了亂世下攜手生活的終成眷屬。
可是細看之下,卻會發(fā)現這個故事是典型的換湯不換藥,背景與結局變化并未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新意,基本人設與劇情脈絡與原作如出一轍不說,人物情感以及對應驅動的言行,甚至還有些單薄、畏縮。
僅從改編性來說,把《聶小倩》放到前兩部那一桌去都可以,但它又確實是部成人向的作品,里面所體現出來的矛盾和猶豫,其實也是整部《蘭若寺》在方向選擇上徘徊不定的一個縮影。
終于要講我最喜歡、完成度最高、也是觀眾們普遍認為最好的《畫皮》了。
以往我們提起這個故事時,要么是以被迷惑的男人的為中心,要么是以能換皮的女鬼為核心看點,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可該片在亮相之前,就先立足在了“夫妻情”上。
于是,觀眾們先看到了王大郎與陳氏貌合神離的寡淡一日:陳氏早起,對著舊銅鏡梳妝,做了一桌精致清淡的早食,與王大郎有搭沒搭對話了幾句,大郎外出晚歸。
女鬼固然是整個故事的戲眼,但你會發(fā)現,造成她害人的成因,與陳氏身上的困頓是一致的,即封建婚姻制度下無法自主選擇、只能委身他人的困境。
按照當代人的審美,自然是更有噱頭也更有條件反抗的女鬼做主角,但《畫皮》妙就妙在,后期把主視角放在了陳氏身上。
尤其是王大郎死后,無論是小叔一路做主,還是道長動手降妖,陳氏的反應一直都不“劇烈”……直到她要面對“要不要救活丈夫”的抉擇時。
乞丐高人的話看似瘋癲,卻句句叩在了陳氏的心門上:為什么?圖什么?
若說是情愛,那多年來的相處和近幾日的經歷之下,恐怕是無情可言了……那便類似女鬼,是不想失去一個“片瓦遮身、三餐溫飽”的家?亦或是,她根本就無法離開這個禁錮自己的牢籠。
故事結束時,那一句在黑屏上躍出的“惡心”,道盡了對一切的態(tài)度,這是遠比打倒渣男之流話術高明太多的批判和結語。
再簡單聊聊含糖量很高的《魯公女》吧。
該片是畫面場景上最“秀肌肉”的一部,也是故事過程最飽和曲折、結構性最完整一部。
張于旦對救下自己的魯瑛一見鐘情,魯瑛對背自己奔走的張于旦日久生情,是當下大家不愿直視卻屢試不爽的非你莫屬的愛情故事,權責對等,有兩人之間的吸引,也有外部的捏合影響,細節(jié)還很有感染力。
美中不足的是,《魯公女》后期基于原作設定的轉折太猛烈了些,缺乏足夠的鋪墊和優(yōu)化,突出命運輪回的調性和前半部分的輕快純愛有點銜接不上,如果拍成長片或許會更好。
講到這里,最后再提幾句《蘭若寺》用來串場的主線《井下故事》。
影片用蒲松齡借宿蘭若寺,被靈蟾上人和玄龜子兩只精怪抓去做評委,確實是個很討巧乃至于有點作弊的方法——因為他既是原作者,又是報幕人,還兼職吐槽發(fā)彈幕,一邊當選手一邊當裁判,把許多觀眾想說的話給說了出來,順便再做點故事小結,別提多爽了。
但受限于篇幅較少和劇情簡單(基本都是爭誰故事講得好),里面的角色又都只像個報幕的背景板一樣,作為塑造蒲松齡形象的原創(chuàng)故事,顯然是單薄的。
當然,這就屬于瑕不掩瑜的小牢騷了,我肯定會推薦大家去看看《聊齋:蘭若寺》,盡管很難成為“熱門”,但它的差異化創(chuàng)作永遠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