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農歷六月二十日),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鎮舉行專題學術研討會,紀念蘇東坡渡海北歸925周年。活動聚焦蘇東坡渡海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內涵,深入探討這一歷史事件對東坡學術思想、精神意志的深遠影響及其當代價值。
4月1日,第三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第二次籌備會議在海口召開,部署推進在澄邁縣舉辦的第三屆東坡文旅大會籌備工作,要求統籌抓好澄邁東坡文化產業園建設、通潮閣復建以及大會相關活動。海南省蘇學研究會深度參與澄邁縣多個具體項目規劃設計,提供學術指導和項目建設咨詢服務。與此同時,蘇學專家集中在農歷六月中旬專題研討東坡跨越瓊州海峽的歷史資料,結合東坡先生貶瓊三年的不朽功業,深入闡釋東坡南渡、北歸兩次渡海對東坡學術、思想、意志等方面產生的重大影響。
(研討會場)
宋元符三年(1100)農歷六月二十日,東坡先生在澄邁通潮驛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熱情謳歌海南三年在他一生中“奇絕”的地位與意義,隨后登船渡海,北歸中原。925周年之后,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在當年的澄邁縣治、今天的老城鎮政府,舉辦專題紀念活動,全面研討東坡渡海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內涵。
研討會上,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李公羽以《東坡渡海的精神升華與當代啟示》為題,作主旨報告。他提出,東坡一生,波瀾壯闊,但渡海體驗,僅在瓊州海峽。東坡渡海,是身體的南行遷徙,是精神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同時也是意志的激勵與升華,是生命的考驗與超越;東坡把命運交付“凌暴颶霧”的南海風濤之后,生存智慧與生命魄力得到空前釋放,因此他熱愛大海,歌頌南海;駕馭南海風濤,“下視九萬里,浩浩皆積風”,遠比赤壁泛舟的“大江東去”更為驚心動魄、更顯豪情壯志;乘桴渡海使東坡思想、智慧、意志全面升華,生命智慧升華為哲學思考與審美超越;渡海的生命體驗與生存智慧,使東坡思想的開拓、心智的老熟、意志的強大、品格的高尚、情趣的融匯,進入新的天地,同時,也使東坡文章、詩詞、書法等創作,“挾大海風濤之氣”,升華到新境界,思想與學術達到集大成的新高度。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李公羽作主旨報告)
海南大學教授、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長焦勇勤指出,東坡在海南的思想、藝術、意志等方面的成就,已經成為海南歷史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成就了海南的文化發展;與此同時,海南人民的寬容智慧、瓊州渡海的獨特經歷、社會風氣的善良正義,也成就了東坡“茲游奇絕”的畢生。東坡渡海,作為重要的文化象征,已經遠超出澄邁意義的范圍,而展示著民族精神的凝聚與升華。特別是后世對他海南三年的文化成就評價,離不開“大海風濤之氣”的洗禮,雖“放浪嶺海”,但卻“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至是而大成”,更是進一步證明了海南三年對于東坡的重要價值。
(海南大學教授、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長焦勇勤從文化意義和民族精神等角度解讀東坡渡海)
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籍貫澄邁老城鎮的王揚俊老領導出席紀念活動,并作總結講話。他說,在東坡渡海的日子,在東坡渡海的地點,開專題研究東坡渡海的學術會議,有特殊意義。東坡文化在澄邁的寶貴資源以及當代價值,是多年來蘇學專家一點一點地發掘、考證,一步一步地尋訪、考察,系統梳理呈現出來的。近年來專家們又進一步從東坡文化的精神實質、文化內涵、社會價值與時代意義等方面,作更加深刻的解讀和闡釋。這使我們不斷增強了文化自信的力量。在老城開這樣的報告會,對老城的東坡文化保護和利用是強力的推進。縣里、鎮上,東坡行經之地沿途的村委會,各級負責同志應當有強烈的意識,從現在起對東坡文化的寶貴歷史資源要高度重視起來,迅速研究如何結合本村鎮實際,把蘇學專家千辛萬苦研究考察獲取的成果,創造性轉化為實際項目,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快地方經濟發展。
(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王揚俊對充分用好東坡文化資源提出意見和建議)
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彭桐主持報告會。澄邁縣旅文局、老城鎮政府、海南老城開發控股有限公司、老城鎮東坡步行街、龍吉合悅府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與會,海南健康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和老城鎮玉堂村、東水港、龍吉村、馬村(國社)等村委會代表,來自儋州、昌江、臨高等地的東坡文化研究者50多人參加會議。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