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美女,來兩斤水果唄?”“帥哥,能幫個忙嗎?”
不知從何時起,陌生人之間的稱呼從“先生”、“女士”逐漸演變成了“帥哥”、“美女”。
第一次聽心里可能還有那么點兒竊喜,聽多了卻越來越品出點兒輕浮之意。
比這更令人不適的,是連“老總”、“小姐”都成為了使用愈加頻繁的指代性稱呼。
這些詞或多或少都帶著些不太好的意味,卻在當下成了一種“潮流”。
在這種背景下,人民日報呼吁“同志”重歸主流,更像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比起那些亂七八糟的稱謂,“同志”一詞明顯更加正式、尊重。
遺憾的是,這一更顯友善且不帶任何貶義的稱呼,在如今卻越來越少聽到。
而人民日報此番提出讓“同志”回歸主流,其實釋放了3個信號,也標志著社會風向的變化......
以正代偏
在“美女”沒有大肆盛行之前,社會上對于女性的稱呼大多是“小姐”、“女士”。
年輕些的稱為“小姐”,年長些的就是“女士”。
這樣稱呼原本沒什么問題,可隨著思想環境的變化,“小姐”被附加了一層“特殊含義”。
具體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小姐”一詞確實逐漸和“性感”、“開放”等形象掛鉤。
起初只是看到些選美比賽的冠軍被稱作“小姐”,后面就越來越過分。
本是對年輕漂亮女性的禮貌性稱呼,卻在潛移默化中演變成了提供“特殊服務”人的代稱。
于是現在要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叫哪個陌生女生“小姐”,大概率會收獲一張冷臉。
那不叫“小姐”叫“美女”總可以了吧?
結果卻還是不那么讓人滿意,只因“美女”被異性叫得多了也顯出一股子輕浮之意。
再加上“美女”被泛化之后也失去了詞語本身的贊美之意,聽著就更沒那么順耳了。
事實上現在的很多稱呼都隨著語言環境的變化,產生不少歧義。
甚至就連“同志”一詞,都沒能幸免。
老一輩人之間互稱“同志”其實相當常見,最初這一稱呼也彰顯著人與人之間的革命友誼。
在革命年代出門逢人就喊“同志”,打招呼上來就是“同志今天吃了嗎?”
年輕夫妻拍結婚照合影時,攝像師也會笑著說句“男同志和女同志再靠近些”。
人們對這樣的場景早已習以為常,從沒想到有朝一日“同志”也能被賦予不太好的含義。
在部分年輕人眼里,它竟然成了一些取向特殊的少數群體的統稱。
人民日報在此時發聲,呼吁讓“同志”重歸主流,可以說時機正好。
如此一來,既能讓大家更正視“同志”一詞,遏制它歧義化,也能很好地取代“小姐”稱謂。
而且從更深層面來說,提倡“同志”回歸主流,也能更好地體現出“人人平等”。
真正的平等
不管是中國古代社會,還是西方早期,人與人之間的稱呼都彰顯著很清晰的階級分化。
“老爺”對著的是“奴婢”,“公爵”對著的是“農奴”。
社會地位在稱呼面前暴露無疑,人人都分著三六九等。
但到了中國“同志”盛行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只剩下了平等。
單位上下級之間可以互稱“同志”,鄰里街坊之間也一樣喊著“同志”。
那時靠著一聲“同志”,幾乎在全國各地都能得到陌生人的幫助。
社會氛圍因此顯得很是和諧美好,只要是同一民族,就都是一家人。
沒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稱謂,有的就只是絲毫不帶有任何歧視色彩的“同志”。
在很多老一輩人看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與平等”。
可現在的很多場合,上下級關系又被重新劃分得明確刻板,老板就是老板,員工就是員工。
甚至在一些單位里還演變成了“大哥”和“小弟”,完全淡化了“人人平等”的概念。
對服務員的稱呼也越發苛刻,“顧客就是上帝”直接成了服務行業的“真理”。
但設身處地的想,服務員無非也就是一份謀生工作而已,何以就成了消費者的“仆人”呢?
但凡有個一致且更顯尊重的稱呼,起碼無形中就會提醒人們少些身份優越感。
而“同志”或許就能很好地達到這種理想效果。
不僅如此,相比那些拿不準到底合不合適叫出口的稱謂,“同志”的普適性也要強得多。
普適性
“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
事實上,“同志”一詞的起源早就決定了這個詞適用的廣泛性。
即便是在早期人們思想相對沒那么開放的年代,“同志”一詞也有著十分美好的寓意。
它往往代表著思想和目標一致的同道友人,因此不帶有任何歧義。
在這種前提條件下,陌生人之間互稱“同志”是可以做到毫無心理負擔地脫口而出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社會環境極其復雜的當下,那些不能輕易叫出口的稱呼。
比如晚輩對長輩,按照親疏遠近定義準確的稱謂;
年輕人對上不認識的年長者,大多則都是按照直覺稱呼。
但前者很容易因為親緣關系淡薄卻復雜而忘了對方是誰,后者則很容易鬧出笑話。
要是叫能力很強、看起來成熟實際年齡卻偏小的女性“大姐”,惹怒對方都是分分鐘的事。
而逢年過節相信大多數年輕人都遭遇過“對面不識人”的尷尬處境。
倘若“同志”一詞回歸主流,這些情況就都可以很巧妙地化解。
畢竟“同志”面前,不用管對方輩分高低,也無需顧及對方年齡大小。
哪怕身處職場,“同志”的適用性也一樣很強。
以同志替代諸如“老總、副總、經理”等繁瑣的稱謂,既能體現平等的理念,又不失尊重。
所以不少網友都對人民日報呼吁“同志”重歸主流表示很大程度的認可。
需要注意的是,呼吁“同志”重歸主流并不是一項強制性的舉措。
它僅僅只是一種提倡,并非“一刀切”式的“排外”。
除了同志,其實“先生”、“女士”在某些情況下依然適用,這些稱呼依舊值得保留。
結語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想要讓社會主流稱謂一朝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畢竟“帥哥、美女”喊了那么多年,很多年輕人從出生就沒叫過“同志”。
猛地要求他們以“同志”相稱,也多少有些強人所難了。
不過起碼這項建議被提出來,就已經開了個好頭,在引導社會風向向好轉變。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內容信息來源:【中華網】【魯網】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