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風暴眼》出品
文|洄野
2023年1月11日,深圳南山智園核子基因總部。全民核酸時代落幕的第13天,距離癸卯年春節還有十天。
楊秋然的生活像根驟然繃斷的彈簧——曾高速運轉三年,如今每天9點準時上班,手頭工作卻戛然而止。更讓她焦灼的是,熬過噩夢般的忙碌后,2000多萬合同金額的核酸檢測項目,業務提成卻成了泡影。
這位曾在上海、深圳開拓項目的業務總監,此刻來到董事長辦公室找到張核子。上個月,張核子針對她的工作撂下一句“你這是大會戰,不是個人業務”,就把她拉黑了。她只好當面討說法。
“怎么不是我的業務?都是我自己談的。”見張核子不認賬,楊秋然急著說,“你看看這半年給我開的工資,月月一千多兩千多,這不侮辱人嗎!”
眼前的張核子,身上隨意套著件T恤,說話帶著點永州鄉音。他讓人事核查了發薪記錄,承認“確實有點少”,緊接著拋出解決方案——只付提成的不到一半。
“你太不公正了!”楊秋然怒斥。而張核子也不客氣:“之前那么大事情公司都沒怎么樣,何況你這點事。”他提高音量:“你說我不公正,就去起訴……今天邁出這個門,就法庭見。真打起官司來對你不好。”
這天,楊秋然在公司與人事、律師僵持了接近十小時,毫無結果。十八天后,一紙解雇通知以“擾亂辦公秩序”為由,終結了她的職業生涯。
故事并沒有結束。此后不久,幾十名被裁員的護士圍堵公司大堂,員工討薪的拉鋸戰持續上演。隨著核子基因近5000人團隊縮編至數百人、多地醫學實驗室被轉賣,這個在疫情期間激烈的市場亂戰中快速擴張、狂攬財富的核酸帝國,只留下一地雞毛。
被裁員工在核子基因公司維權。受訪者供圖
01 神通廣大的,不是張姍姍
那混戰一般的三年,還時時在楊秋然腦海中浮現。
九年前,她跟著張核子做基因檢測代理商,疫情期間轉型核酸檢測業務員,在深滬兩地拿下重要項目。
2022年底,核子基因突然從默默無聞淪為眾矢之的。輿論炮火集中射向在核子基因30余家公司任監事的張姍姍。
她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在2022年一年時間,注冊16家“核子華曦醫學檢驗實驗室”,僅十月就成立了8家。外界驚嘆她的料事如神,“核子基因開到哪里,哪里就暴發疫情”。一時間,全網都在尋找神秘的“張姍姍”。
這段時日的張姍姍,每天遭受著網絡攻擊,只能經張核子批準后,回家辦公躲避風頭。
鳳凰網《風暴眼》從多位前員工處獲悉,實際上,張姍姍并非傳言中張核子的女兒,只是公司負責采購的老員工,為人非常老實聽話。
處在風口浪尖的核子基因,內部異常平靜。員工們心里都清楚,這些高層雖然有一些人脈,但畢竟有限。真正撬開全國市場的,是分散在各地的業務人員狂攬項目。楊秋然就曾在北京、上海各駐扎近一年,青島、大連等城市也都跑遍了。
楊秋然摸索出了一套規律:哪個城市曝出首例陽性,就意味著業務要來了,第一個趕到的員工就能拿下單子。
2020年末,她刷到上海某冷庫檢出陽性的消息,恰好朋友圈有人發檢測需求,立刻聯系負責人,邊打電話邊訂票直奔上海。對方又介紹了全國冷鏈大客戶,讓她在公司里嶄露頭角。
當時的上海,還沒有核子基因的核酸檢測實驗室。但這不是問題,楊秋然記得,在大連做業務時,樣本是送到濟南實驗室的。于是,上海也沿用了這種方法,將樣本送到附近的杭州實驗室檢測。
但上海很快禁止跨區送檢,公司只得與當地其他實驗室合作。她打了頭陣做了兩個月業務,之后公司用一兩個月建起上海核子華曦實驗室。“幸虧建得及時,”楊秋然感慨道,“后來上海陽性激增,核子基因業務量暴漲。”
疫情期間做業務異常容易。楊秋然在北京開拓市場時,只需要通過網絡搜索鎖定養老機構,一通通電話打過去,幾乎沒有被拒絕過。養老院還會再介紹民政局、福利院等客戶。“就連在街頭排隊搭話閑聊,都能談成一樁生意。”
就這樣,業務人員在前線沖鋒,每攻破一處,張核子就借助早期在各地積累的子公司、PCR實驗室資質,緊急辦理相關證件,跟上硬件配套設施。他常在群里鼓動全員拉業務:“機場、車站,哪能開發客戶到哪去!”
很忙,是那種近乎忘我的忙,忙到已經忘了要賺錢這回事了。
楊秋然每天只知道為出報告心急如焚,凌晨三四點還在催實驗室,電話接連不斷。也正是因為這樣,即便完成了業績也無暇提交,公司將她的績效扣到數月只有幾百塊、一兩千的工資。
02 實驗室亂戰
在業務人員四處拉項目之余,核子基因幾乎全員都投入到了采樣和實驗室工作中去。
一開始,核子基因在一些地方的實驗室緊缺,需要啟用方艙(簡易流動實驗室)應急。但即便如此,面對井噴的業務量,實驗室仍明顯不足。
鳳凰網《風暴眼》了解到,雖然核子華曦實驗室有相關資質,但實驗室的質量管理、人員配置、衛生環境、操作流程等,卻多存在驗收不合格的問題。
“有的實驗室從始至終都不合格,但是一直在做核酸檢測。因為檢測需求爆棚,既然實驗室已經開展起來了,地方也就只能默認用它了。”多名員工對鳳凰網《風暴眼》說。
在“速度優先于質量”的擴張邏輯下,核子基因將有限的人手利用到了極致。群里不斷召集各崗位員工去實驗室幫忙,即便沒有醫護資質,也要做些采樣、插管、醫廢等輔助工作,不少員工忙到連續36個小時不睡覺。后來政策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要求,需要備案持證人員,公司才開始大量招聘有護士執照等相關資質的人。
核酸檢測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核子基因某分公司前員工劉舒望親歷了實驗室管理的混亂。他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公司辦事只要追求速度,就會不嚴謹,出錯也多。
他負責常態化采樣點運營和實驗室前處理工作,每日需逐一核驗采樣點送到實驗室的數量,比如采樣50管樣本,送檢數量不足,就需要立即跑回采樣點找。“很多時候丟樣本,都是我后半夜逐個到采樣點找回來的,還有的找不回來,有些實驗室就只能憑空上傳個陰性結果了。”
這種做法造成的假陰性,曾經引起輿論嘩然。2021年1月17日,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核酸檢測中,濟南華曦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就在樣本尚未全部檢測完成的情況下,稱樣本全部陰性,結果卻發現人群中有陽性病例。
“按規范操作本不該這樣,但人力不足超負荷工作,加上商業化運作太急功近利。”劉舒望說,一些區縣政府的城市核酸檢測基地,由醫院抽調骨干負責,一天只測3000管,證照齊全,很專業。“但核子基因不一樣,瘋狂斂樣本,貪心不足,哪怕員工再累、設備再忙也要多拿樣本。資本催著快速擴張,搶的樣本越多,失誤就越大。”
員工正在搬運樣本。受訪者供圖
核子基因某分公司前員工許牧也證實了這一現象,他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某些區域負責人為沖業績、博獎金,不顧單日極限產能,超出承接能力接收樣本。為應對政府壓力,只能采取違規手段出具報告,增加了假陰性風險。
03 利潤越大,越不夠分
試劑成本不過幾塊錢,棉簽幾毛錢,初期單管檢測的毛利就能刮走三四百。即便疫情后期進入薄利時代,混檢壓低了成本,也照樣撐得起穩賺不賠的買賣。核子基因靠著裂變般的檢測網絡布局,累計檢測量超7億人次,僅2020年半年時間,就狂攬4.5億元。
2022年疫情收尾階段,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大篩查,核子基因內部各營業部的業績爭奪戰也趨于白熱化。許牧的工作群不斷刷新著各省區實驗室的接單數據——負責人像賭徒亮出籌碼般攀比著業務量。不僅公司內部熱火朝天,在一些城市的街頭巷尾,其他公司的實驗室也都開著車、貼著橫幅進街道社區開展宣傳。
迪安、艾迪康、諾禾致源等老牌機構,紛紛為搶占常態化采樣點展開貼身肉搏。核子基因從中突圍,成了最受關注的黑馬,靠大規模招聘的人海戰術和外圍發展的居間介紹人,撲向疫情爆發點,從巨頭嘴里奪下市場。
暴利令人迷狂。在核子基因內部,各營業部為了競爭業績瘋狂比拼,業務人員手里的資源,成了核心高管搶奪、拆分、吞食的肥肉。
公司內部一些核心人員總是忍不住將手伸向業務員的項目。鳳凰網《風暴眼》了解到,曾有營業部因此爆發嘩變,負責人將客戶資源強拽進自己腰包,銷售團隊因此掀了桌子,把事情鬧到了總部,申請轉到其他營業部。遠在深圳的張核子,也只得批準了事。
北京核子華曦實驗室運輸樣本。 鳳凰網《風暴眼》攝
楊秋然也曾熱血沸騰地沖鋒陷陣,但漸漸發現,這些努力,很可能是為別人做了嫁衣。
公司早已派系割據,高管的勢力明爭暗斗,拉攏業務人員,要求上交手里的項目,從中謀取利益。
“只要你有資源,他們把你的資源搞到之后,就翻臉不認人了。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搗亂。”楊秋然說。
在深圳某大型會展活動前夜,楊秋然與醫院對接人安排好流程,報備實驗室當晚檢測、次日清晨趕在參觀人員進場前出報告。
可那晚實驗室安靜得詭異,楊秋然反復催促,卻無人應答。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參觀人員堵在展廳門口,一直等不來那塊綠色健康碼。
辛苦建立起的信任就這樣崩塌了。后來楊秋然才知道,公司高層直接給實驗室施壓,不讓再做她交來的樣本。她干脆找到張核子討說法,只換來一句:“這事不能怨你,確實咱們產能有限,沒有做過來,我們不在乎那一家醫院。”
更讓她無法接受的是,深圳那家醫院某階段工作的追款事項,高層也硬要插手,卻因不熟流程,跟醫院主任吵了起來。楊秋然急得獨自找到院長,才把錢要了回來。
04 血汗提成落空
楊秋然沒想到,疫情結束后,迎接自己的不是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而是持續兩年半的官司纏斗。
她去找張核子,討要的是2021年6月開發的深圳某醫院項目提成。這筆業務合同金額2000多萬,2022年回款1396萬元。她認為自己應享有100多萬提成——占合同金額的10%。
鳳凰網《風暴眼》拿到的《全國業務人員薪酬制度》(2021年4月1日制定)顯示,業務人員獨立發展渠道商的跟單提成顯示為10%。她堅持自己適用此條款,并補充道,“張核子多次在業務群里說過‘合作客戶分5%’,我是簽約員工,不是合作客戶,理應按薪酬制度拿10%。”
《全國業務人員薪酬制度》截圖
楊秋然表示,公司群里多次強調員工提成等按薪酬管理相關制度執行。受訪者供圖
但去年9月的終審判決沒有采納這些證據。法院指出,核子基因公司制定的多個版本《集團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提成方案》中,均出現“提成5%”的字樣,且楊秋然此前曾以這一比例拿過提成款。因此認為,核子基因、核子華曦公司應按5%支付楊秋然提成款69.8萬余元,加上工資、律師費、賠償金等共計79.48萬余元。
楊秋然無法接受:除了提成比例,法院判決存在矛盾——既按業務總監8000元薪資判定惡意辭退賠償金5.6萬元(稱她“自動放棄”17萬余元),薪資差額卻按業務經理6000元計算。而庭審筆錄里未記錄相關細節,她表示對此毫不知情。
最終,她從這筆業務中只拿到58.93萬元,比判決金額少了約20萬。
正是這20萬元的強制執行申請,讓張核子被限消的消息在今年2月10日后傳遍全網。但他次日即被解除限消,還很快發布了一條自己乘坐商務座的視頻,驕傲自證“未受影響”。
圖片來源于網絡
核子基因以20萬已代申請人繳稅為由,提出了執行異議。楊秋然滿心疑惑:法院2月11日就擬好了《結案裁定書》,卻拖到兩個月后才發給她,期間她一直拿不到執行款。“為什么非要交了結案申請才發款?”更讓她不解的是,核子基因3月26日才提執行異議,早已過了有效期,為何能被通過?
維權之路似乎比她預想的要困難。她手里還有多個待處理的訴訟:該醫院另一筆700多萬回款的提成,以及上海冷庫業務的工資和提成。
各地討薪案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核子基因北京分公司工作四年的吳洋,已經走完了幾輪訴訟,拿到屬于她的2n倍賠償、年終獎及法定節假日三倍加班工資。
四年前,吳洋遭公司辭退,僅得到了按底薪計算的n倍賠償,她覺得不服氣,要求公司遵循勞動法,卻只得到一句“不可能”。
她曾在回公司收拾物品時找過張核子。張核子講起了公司和地方衛健委合作的經歷,“不能跟他們對著干”。吳洋瞬間聽懂了弦外之音:“胳膊擰不過大腿,員工也不要跟公司斗”。
鳳凰網《風暴眼》聯系到的多名員工,在被裁員后沒有拿到法定2n倍賠償,走上仲裁、訴訟之路。還有更多人只能選擇給多少拿多少,簽協議走人。他們透露,就在楊秋然討薪后不久,核子基因此前聘用的大批持證護士遭辭退。她們聚集在公司大廳,抗議多次,才最終獲得應有賠償。
被裁員工在核子基因公司維權。受訪者供圖
05 “大會戰”當擋箭牌
很多訴訟最終都成了筆糊涂賬。
許牧認為公司還欠著自己幾十萬提成款,但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法院認可。
他記得,2021至2022年疫情高峰期,多地推行“15分鐘采樣圈”,公司大量承接政府與醫院的檢測項目,比如幫街道收集樣本、做檢測出報告。彼時,在公司動員大會上,管理層要求員工全力對接街道,搶占采樣點合作機會。
然而疫情結束后,公司卻以“政府結款太少”為由,拒絕支付采樣點業務的提成。
許牧分明看到,自己對接的街道已經陸續回款,他向法院提交了這些回款證據,但起不到任何作用。法院駁回了他的訴求,理由是“相關業務屬于政府指派項目,不應向公司要錢”。
許牧卻不以為然。業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當地有十幾家基因實驗室搶食有限的訂單,公司鼓勵員工增加業務量,還叮囑員工,要積極配合街道,若出現漏采、報告延遲、假陽性等問題,需要承擔罰款甚至法律責任,街道還可能會更換檢測公司。
這種種跡象讓他堅信,業務是自己主動對接、維護的,自己的勞動應該得到認可和回報。
核子華曦核酸采樣亭。受訪者供圖
“政府指派業務”——核子基因也曾用同樣的說法處理楊秋然的訴訟。公司向法院辯稱,深圳某醫院業務屬于政府指派的核酸大會戰項目,應適用《大會戰提成分配方案》,已向楊秋然發放獎金18060元,因此無須再向其支付提成。
相比于許牧,楊秋然手里的證據要更充足一些。在這一事實的判定上,法院查明,所謂“大會戰”方案直到2021年10月才下發給員工,而深圳某醫院的業務工作,早已經執行完畢。核子基因的說辭沒有得到采納。
“很多時候,所謂‘大會戰’只是公司自己定義的。”在核子基因工作多年的一位前總監告訴鳳凰網《風暴眼》,營業額少的時候,張核子還能正常發放提成。但當公司營業額達千萬、上億級別后,再按同樣的比例發提成,老板就不愿意了。因此,只能按“大會戰”政策給發點獎金打發掉。他分析張核子對員工的心態:“我可以讓你們富,但不可能讓你一夜暴富。”
在混亂的疫情時期,公司常常事后才補發通知,將某個項目定性為“大會戰”業務。而頗具爭議的公司提成方案,也同樣變動頻繁,讓員工手里究竟能拿多少錢變得撲朔迷離。
針對核子基因業務員究竟應拿多少比例的提成,鳳凰網《風暴眼》向多位核子基因員工核實情況時,他們說法各異。有員工表示2021年業務提成款10%,這個占比是合理的。也有人說,《全國業務人員薪酬制度》相關規定適用于早期發展渠道商的業務,核酸檢測則主要是直營業務,不適用該制度。
事實很難認定,但多數員工都向鳳凰網《風暴眼》確認,公司的提成方案反復多變,老板比較隨興,政策變來變去。“提成方案現在說不清楚了,因為本身在疫情期間,公司也是像打亂仗一樣。”上述總監說。
鳳凰網《風暴眼》撥打張核子電話核實相關情況,對方始終處于占線狀態,也未通過微信好友申請。有核子基因前地方負責人對鳳凰網《風暴眼》回應稱,“張核子沒欠任何人錢,該給的錢都會給。”
06 “核酸大王”帝國崩塌
疫情后,深圳一家28層樓高的五星級大酒店宴會廳里,核子基因舉行了空前盛大的年會。
這次年會上,張核子沒有做過多發言,而是直接給數十位公司高層、員工——他欽點的疫情期間重大功臣發了50克金牌。這種慶功場面在公司還是開天辟地第一次。
如今多位核子基因員工回憶,2019年,核子基因已經資金緊張,2020年初發工資都困難。當時公司業務還依靠基因檢測、天賦檢測、親子鑒定的代理招商模式,在各地開展基因小屋。業務慘淡,為了渡過難關,張核子甚至賣了一棟別墅。
這一年的年會對挽救公司至關重要。在龍華區一家酒店里,張核子把年會包裝成了一場營銷大會。公司請來一些意向代理商,每人當場押上6萬元預付款,完成簽約。
張核子還以籌備上市的名義,在公司內部發起原始股集資,入股門檻三五萬。疫情期間,上市進度加快,張核子又一次發起IPO集資,這一次的入股門檻提高了,員工一口氣要投三五十萬,且只有部分員工有這個資格。
但全民核酸結束得讓張核子猝不及防,他還沒有趕上這趟IPO的快車,上市計劃就折戟了。2022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收緊醫學檢驗實驗室IPO政策,嚴格要求剔除核酸業務外的營收能力。加上核子基因在業內外口碑崩壞,不得不放棄原計劃了。多名核子基因前員工透露,公司將轉向港股上市。
疫情期間,公司其他代理業務幾乎全部停滯,沒什么訂單,很多代理商要求退費,有的開始跟公司扯皮。
主營業務停滯,公司人員從高峰期的接近5000人驟降至數百人,各地醫學實驗室匆忙轉讓。天眼查數據顯示,核子基因對外投資的6 4家公司中,已有22家注銷。
這個追風口的人,又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了。
張核子近幾年雇傭專業的顧問團隊,為他的商業路徑出謀劃策。他在各子公司城市買入寫字樓,裝修后租給子公司辦公使用。外界曾推測他有意涉足深圳統租房市場,但鳳凰網《風暴眼》了解到,他此舉只是因為投資固定資產可減免企業稅費,同時降低公司租金成本。
而張核子真正的轉型重心,落在了疫情期間崛起的直播新風口。核子基因組建互聯網背景團隊投入重金,卻始終未現水花,直播和視頻銷售額為0。張核子索性親自出鏡,試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帶一波流量,但收效甚微。
張核子曾在別墅裝修、核酸檢測領域兩度創業成功。但這一次,命運沒有再次眷顧他。他能說會道,懂得順勢而行,但在員工眼里,“張核子稱不上真正的企業家”。一名不愿具名的前員工說道,“無論業務做多大、賺多少錢,他都以利益為先,很典型的投機商人作風,曾多次說過‘我是商人,看中結果,賺錢為目的’。”
如今,核子基因起訴多地衛健部門討債。據員工透露,除了一些小地方尚未回款之外,有些地方政府直接以地抵債,還有些結算時打了7折。不過,大部分城市的款項已經支付到位。
核子基因賬上躺著現金,卻拒付員工提成。楊秋然連發六條朋友圈,怒斥其“沒格局、丟人現眼”——盡管設置了“僅同事可見”和“三天可見”,且早已刪除,但還是讓自己攤上了名譽權官司。
楊秋然輸了,按要求賠償了張核子5000元,并在朋友圈發道歉信。
“我的朋友圈連200人的瀏覽量都沒有,怎么就侵犯名譽權了?”她想不通,“我們用血汗給他打下江山,被欠薪,卻沒有得到一句道歉。”
(文中楊秋然、吳洋、劉舒望、許牧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