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刀財經
衛龍再度迎來重要人事變動。
7月9日,衛龍美味(hk09985 簡稱"衛龍")公告稱,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彭宏志因個人職業發展安排,將于8月31日辭任相關職務。公司執行董事余風將自9月1日起接任首席財務官及授權代表。
(來源:公司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四個月前衛龍剛剛更換了公司CEO。頻繁的人事變動或預示了公司正在面臨產品、市場等多方面挑戰。
對此,市場有分析認為,人事變動或與衛龍想要提升股票市值有關。
衛龍美味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8.6%至62.66億元,年內利潤同比增長21.1%至10.68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13.8%至11.04億元,毛利率由2023年的47.7%微增至48.1%。
截至7月15日,衛龍美味報12.800港元/股。
(來源:網絡)
作為"辣條第一股",衛龍面臨辣條業務逐漸"落寞"、魔芋爽競爭壁壘不高、內部管理問題、渠道壓力等一系列內外問題。
辣條"地位不保"
以辣條發家的衛龍,隨著時間推移,持續拓展業務版圖,產品矩陣逐漸從單一的調味面制品領域,拓展到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品類。
然而,曾經作為營收支柱的調味面制品(辣條),如今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不斷下降。
財報顯示,2023年辣條收入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達52.3%,到了2024年,這一比例下跌至42.6%;同期,蔬菜制品收入占比從2023年的43.5%大幅提升至53.8%,同比增長59.1%至33.71億元,而辣條收入僅增長4.6%,為26.67億元。
(來源:公司財報)
實際上,辣條逐漸"失寵"并非偶然,背后存在多重因素。
當下健康消費理念盛行,傳統辣條高油、高鹽、高熱量的產品特性,與"低脂低卡"的健康風潮背道而馳。
即便衛龍借助數智化生產提升了產品品質(2024年辣條毛利率達47.5%),但仍難以扭轉消費者對辣條的固有印象。
辣條承載著"童年味道",但這種情緒價值正逐漸被稀釋。
新世代消費者對辣條缺乏情感鏈接,老一代消費者則出于健康考慮,轉向更健康的替代品,致使辣條品類吸引力不斷下降。
渠道方面,存在渠道下沉與價格敏感度的矛盾。
在三四線市場,量販零食店為了降低成本、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更愿意于采購低價白牌辣條,削弱了衛龍的品牌溢價優勢。
此外,辣條賽道內部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以"麻辣王子"為代表的新銳品牌,憑借"麻辣"這一差異化口味定位,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對衛龍的市場地位構成了嚴峻挑戰。
根據麻辣王子披露的數據,2024年該公司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以51.2%的市場占有率位居麻辣辣條全國銷量榜首。
盡管衛龍不斷推陳出新,嘗試通過口味和包裝的創新來刺激消費需求,例如推出川辣、爆麻爆辣口味,甚至獵奇的榴蓮味辣條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衛龍在2024年財報中未披露各板塊的具體銷量情況,但從2021 - 2023年的銷量數據不難看出,辣條銷量呈持續下滑態勢,這三年銷量分別為19.36萬噸、15.06萬噸、12.44萬噸。
意識到問題的衛龍也在謀求轉變,在"去辣條化"與"品類平衡"間尋找新的路徑。
例如,將辣條打造為"懷舊零食",通過限量聯名款喚醒存量用戶;或開發低卡辣條產品,切入健康零食賽道。
魔芋爽成營收主力
衛龍依靠魔芋爽等蔬菜制品完成了"換擋"。
2024年,該板塊的營收占比升至53.8%,取代過去主打產品調味面制品,成為衛龍第一大品類。
財報顯示,2024年衛龍的蔬菜制品板塊產能利用率同比大幅提升至96.3%,幾乎達到滿負荷運行,顯示出該業務銷售增長強勁。
(來源:公司財報)
魔芋爽的成功,關鍵在于其精準契合了當下健康消費趨勢。
消費者追求"養生"零食,魔芋零食以"低脂、素食"的特點,以"低熱量"為賣點,很好的契合了消費者"解饞無負擔"的心理需求。
根據里斯咨詢調研,衛龍魔芋爽在同類產品中市場滲透率高達78%,遠超競爭對手。
實際上,衛龍在魔芋產品領域布局較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魔芋爽。到2022年,其累計銷售額已突破29億元,終于成為繼辣條之后又一個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超級爆款單品。
并且,衛龍還陸續推出了"小魔女素毛肚""風吃海帶""脆椒小魚"等細分新品,不斷豐富著產品矩陣。
當然,蔬菜制品板塊的快速增長也離不開衛龍在銷售費用上的大力投入。
2024年公司經銷及銷售費用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27.2%,占總收入的比例達到16.4%。
衛龍寄予厚望的魔芋板塊也并非沒有隱憂。
長遠來看,魔芋零食競爭壁壘不高,技術門檻較低、口味容易模仿。眾多休閑零食品牌紛紛入局,試圖在市場中分一杯羹。
目前,鹽津鋪子、百草味、三只松鼠等品牌都推出了魔芋制品。其中,鹽津鋪子的大魔王麻醬素毛肚在今年3月單品銷量破億,來勢洶洶。麻辣王子也在倡導"辣條健康升級",未來不排除涉足魔芋等"健康辣味"品類。
魔芋爽大熱還暴露出供應鏈和品質管控問題。
據北京商報報道,2024年5月,有消費者曝出衛龍標稱15g的小包裝魔芋爽實際只有8.9g,引發輿論關注。衛龍不得不兩度公開致歉。
此外,截至7月14日,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735條關于衛龍魔芋爽產品的投訴,主要集中發霉、異物等方面。這一系列情況表明,衛龍須對供應鏈管理和品質控制方面的問題予以高度重視。
(來源:媒體報道)
蔬菜制品板塊為衛龍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自身存在的問題,衛龍需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強供應鏈和品質管控,以鞏固其在零食市場的領先地位。
發展面臨挑戰
衛龍作為家族式企業,當前正面臨家族化管理與職業經理人的困境。
7月9日,衛龍公告稱,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彭宏志因個人職業發展安排,將于8月31日辭任,由執行董事余風接任。
財報顯示,彭宏志與現任CEO劉福平存在親屬關系,為劉福平堂弟劉忠思的表兄,于2010年10月加入衛龍集團;而余風則是劉福平的表弟,2011年加入集團。
此前,在3月27日,衛龍發布公告,首席執行官孫亦農辭任,自4月30日起,副董事長、創始人之一劉福平重新出山擔任CEO。
資料顯示,孫亦農與衛龍創始人無親屬關系,2021年9月加入,同年12月即擔任CEO,并成功推動衛龍登陸港交所。
此次變動意味著,在把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近四年后,衛龍創始人重新接管集團。
衛龍執行董事中有多名劉氏親屬,再結合上述高管變動,暴露出衛龍在組織轉型中的深層次問題:家族企業傳統管理與職業經理人現代管理之間的沖突,以及轉型期內部派系博弈對業務穩定性的干擾。
空降高管本意是突破發展瓶頸,卻帶來了人心不穩、權力真空、內斗傳聞等負面影響,對企業形象和士氣造成沖擊。
(來源:公司財報)
盡管創始人家族成員重新執掌關鍵崗位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軍心、統一戰略和執行,但也引發了外界對公司治理結構單一化的擔憂。
除了人事問題,衛龍在渠道和市場拓展上也面臨重壓。
截至2024年,衛龍約88.8%的收入依賴線下經銷體系。這種對傳統渠道的依賴雖穩固了校園、小賣部等辣條核心市場,但也使其錯失了諸多新興渠道的紅利。
線上渠道方面,衛龍雖嘗試通過抖音、快手直播帶貨和短視頻營銷,并取得過7億GMV的電商銷售成績,但整體仍錯失了休閑零食電商化和社區團購的黃金期。
2024年,衛龍線上收入占比僅11.2%,遠低于行業新銳品牌。
(來源:公司財報)
衛龍還面臨存貨大幅增長的問題。
2024年底,衛龍的存貨金額達8.7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了109.2%。盡管公司稱是因增加原材料儲備,且存貨周轉天數保持穩定,但如果未來原材料價格下跌,高存貨可能導致公司減值損失。
海外拓展方面,衛龍雖設立了"海外事業發展中心",但實際進展有限。
2024 年錄得負增長,同比下降約 18.9% 至 7921.6萬元,占總營收比下降至 1.3%。辣條的 "重口味" 屬性在歐美市場接受度較低,而東南亞等潛力市場又面臨本土品牌的低價圍攻,海外擴張局面較為艱難。
衛龍要實現從"不只是一根辣條"進化到"不只是一種辣",需要做的事情仍然不少。
未來,其能否保持國內市場優勢的同時開拓海外市場,平衡產品創新與成本控制,妥善處理家族管理與職業經理人關系,將是其能否持續穩健發展的關鍵要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