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系AI生成)
新一輪“降度潮”正在席卷白酒行業,讓一度沉寂的低度白酒重回大眾視野。
6月,多家白酒企業宣布將推出低度酒新品。從幾家企業釋放的信息來看,白酒這輪“降度”熱潮完全是企業主導、市場推動的結果,本質上是對白酒年輕化的最新嘗試。
但降低酒精度數就能讓年輕人愛上白酒?針對這一問題,輿論已展開交鋒。筆者注意到,市場上圍繞低度白酒的負面評價始終未曾間斷,這意味著低度白酒的發展任重道遠。其次,低度化能否充當白酒調整期的“救命稻草”還未可知,酒企扎堆“降度”無疑又將陷入新的同質化怪圈。
低度白酒風潮再現
2025年過半,白酒企業密集官宣新品計劃,包括五糧液、瀘州老窖在內的多家酒企瞄準了“低度酒”領域。
具體而言,五糧液宣布將于9月正式推出29度五糧液·一見傾心;瀘州老窖在此前召開的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透露28度國窖1573研發成功,計劃年內投放市場,并同步開發16度、6度更低度產品。
在這之前,洋河股份宣布將在第三季度集中上市果味露酒與33.8度微分子系列;水井坊提出將在特定區域嘗試推出38度以下產品;酒鬼酒宣布已經進行了33度、28度、21度、18度等低度產品的準備工作。
酒企集體“降度”讓“低度白酒”成了白酒行業近期的熱門話題。回顧來看,低度白酒上一個高光時刻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在此之前低度白酒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探索期。
公開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實行酒類專賣制度,明文規定了白酒度數標準。1951年《專賣事業暫行條例》要求“專賣機構批發酒度為62度,零售酒商售酒不得低于60度”,所以當時主流白酒的度數普遍在55度至65度之間。
直到20世紀60年代,為節約糧食、提高產量、利于出口,白酒廠在政府主導下開展了首輪“降度”工作。不過當時降度對大部分酒廠而言具有較高的技術難度,所以上一輪降度過后,茅臺確定的度數是53度,濃香代表五糧液、瀘州老窖則將度數定在了52度,仍然都是高度數產品。
1975年,中國第一瓶38度白酒問世,產自河南張弓酒廠。有了成功的樣本過后,低度白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在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首次被納入國家優質酒評選范圍。
以上述時間點來算,低度白酒實際上已有50年的發展歷史,但卻并未成為白酒消費主流。
“低度=低質”成見如何打破?
對于低度白酒,各方態度不一。白酒業內將低度化視為年輕化突破口之一,但市場似乎并不認同,網絡上充斥著“白酒降度等于自毀風味”“兌水酒”“白酒舍本逐末”等言論。
筆者從一線市場了解到,傳統經銷商態度也較為分化,不少酒商對酒企“降度”的策略感到焦慮。成都一經銷商向筆者透露,近期四川某酒企態度強硬地要求經銷商主推一款39度醬酒,引發經銷商“反感”。
他談到,“低度白酒是一個方向,但需要一個較長的培育過程。因為很多消費者還是認為降度就是摻水,度數降一倍,水摻一半。要改變這種想法并不容易。”
對低度白酒有“成見”的人不在少數,原因還要追溯到上一輪降度期。當時低度白酒在技術上就存在渾濁、寡淡、水解“三道坎”。通俗來講,高度白酒降度會產生白色絮狀沉淀,這些白色沉淀物主要是高沸點棕櫚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亞油酸乙酯的混合物。
這3種高級脂肪酸乙酯的性質不穩定,都溶于醇,但不溶于水。當高度白酒加漿(即加水)降度后,這些醇溶性高、水溶性低的酯類物質就會析出并產生沉淀,從而導致白色絮狀物產生。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酯類物質也是白酒風味的成分之一,不去掉酒體就存在渾濁現象,但若被去掉就會削弱白酒風味,使得口感變淡,容易水解。
很顯然,在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部分酒廠對降度并沒有太多經驗,導致“白酒降度就是摻水”“低度=低質”的觀念深入人心。
時至今日,幾家頭部企業的降度技術已有明顯突破,比如瀘州老窖在開發38度國窖1573時,采用“冷凍過濾+老酒勾調”降度技術,保障了酒體風味;五糧液即將推出的29度五糧液采用了雙重蒸餾降度技術優化飲后舒適度等,但低度白酒“低而不淡”這一工藝難題仍未被行業完全攻克。
知名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告訴筆者,“低度酒是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但非萬能解藥,低度酒需要再分段降度、風味補償等技術層面需攻克‘低而不淡’的工藝難題,市場層面需重構輕社交、悅己需求等消費場景與破除‘低度=摻水’的認知偏見。”
所以酒企要想系統布局低度白酒賽道,首先需要回答一個問題:白酒降度是科技還是兌水?
另一個問題是,降度是否等于降價?目前,市面上的低度白酒價格普遍低于高度白酒,比如
瀘州老窖旗艦店里500ML 52度國窖1573售價960元/瓶,同容量38度版售價700元/瓶;52度普五售價在1000元左右,同容量39度五糧液價格不到800元。其他品牌的低度酒系列價格情況類似。
在技術層面上低度白酒門檻更高,在消費場景相對較少、消費認知稀缺的情況下,酒企勢必要投入更多去培育市場。這樣一來,低度酒若價格較低,酒企又如何保證付出與回報成正比?何況目前高度酒價格倒掛嚴重,渠道利潤一壓再壓,低度白酒又能否保證經銷商能獲得可觀的利潤?
低度白酒有沒有未來?
“降度”被視為應對白酒行業動蕩期以及消費變革的破局之法,到底有沒有未來?這一問題正被廣泛探討。
在業內看來,低度白酒的發展前景樂觀。白酒業界呼吁降度多年,至今也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誕生,比如38度國窖1573、39度五糧液等,這些產品雖然銷量不及高度酒,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在河北、山東等低度酒消費氛圍相較濃厚的區域表現不俗。
以38度國窖1573為例,瀘州老窖管理層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就曾透露這款產品的銷售占比已提升至50%左右。據了解,2024年國窖1573銷售額已穩居200億元,保守估計38度國窖1573的規模已在100億元左右。
中國酒業協會數據也顯示,2025年低度酒市場規模將突破74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5%,這一增速遠超白酒行業整體水平。
盡管如此,行業也深知低度白酒的發展困難重重。低度白酒在低度酒賽道中處于劣勢,美團閃購數據顯示,今年618期間低度酒成交額同比激增10倍。其中20-35歲人群中僅19%偏好白酒,遠低于啤酒的52%。
里斯咨詢發布的《年輕人的酒——中國酒類品類創新研究報告》顯示,年輕人更喜歡酒精度超低的酒。其中,39.6%的年輕人最喜歡酒精度為10度左右的酒,僅有11.2%的年輕人喜歡30度以上的酒。同時,也有數據顯示,而在酒精度較低的酒水品類中,啤酒、氣泡酒、果酒等利口酒更受年輕人的青睞。
而且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白酒的“酒精度數”并不是年輕人的主要雷點,其背后還有年輕一代對白酒餐桌文化、敬酒文化的厭惡,這些并不是酒企通過降度就能解決的。
蔡學飛認為,參照國際發展趨勢,低度白酒并非沒有未來,而是需要差異化發展,其中關鍵在于風味補償工藝的技術創新和對于佐餐、自飲、禮品、微醺社交場景重構等。未來低度與高度酒將長期共存,滿足不同需求,成為中國酒企最重要的細分增量市場。
同時他提醒,任何創新都是有風險的,酒企在低度酒創新中也要注意保持自身的品類特點,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而不是一味地低度化,反而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與特色。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楊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