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公募權益業務尤其ETF業務方面的頭部效應進一步加強。為贏得一席之地,不少公募持牌機構正在加大調研力度,以提升其主動管理能力。還有不少機構正在實施特色化經營、差異化發展的戰略。
易強/文
當ETF巨頭因中長線資金的持續注入而不斷擴張、頭部效應日益明顯時,不少中小公募持牌機構正以自己的方式奮力求存,比如加大調研力度以提升主動管理能力。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隨著行情不斷深入以及市場熱點的切換,二季度公募持牌機構加大了調研頻次,不少中小公募的調研力度更是大幅增長:同泰基金二季度調研了210家上市公司,同比增長5倍,江信及安聯基金分別增長2.40倍和1.92倍。
還有一些中小持牌機構則通過差異化經營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比如,權益業務規模不到50億元的中金基金,卻在REITs業務上名列前茅。再比如,權益業務規模不足200億元的博道基金,但其主動量化規模卻可與華夏基金這樣的大型基金公司比肩,在持牌機構中排在第六。
中小公募調研頻次顯著提高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5年二季度公募持牌機構對上市公司的調研頻次(含特定對象調研、線上會議、電話會議、業績說明會等形式)整體上與上年同期持平,但是,不少中小公募調研力度空前。
以同泰基金為例,2025年二季度其調研的上市公司有210家,是上年同期(35家)的5倍。盡管在東方財富Choice的統計表上,其中有140家上市公司的調研活動并未列出調研人員名單,但是,通過其余70家上市公司的調研活動,也能看出調研力度上的變化。
數據顯示,同泰基金總經理助理兼投委會成員馬毅在二季度至少調研了周大生、曼卡龍及普聯軟件等3家上市公司,基金經理魯秦至少調研了弘亞數控、國網信通、義翹神州、涪陵榨菜等10家上市公司,而在上年同期則未有該兩人參與調研的記錄。
同泰基金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主要由自然人持股的基金公司,截至一季度末,其公募規模為84億元,皆來自非貨業務。
再以寶盈基金為例。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寶盈調研的上市公司有279家,同比增長30.37%。同期,公司副總經理、權益投資部總經理葛俊杰至少調研了利亞德、華利集團及冠盛股份等3家上市公司,基金經理李巍宇至少單獨調研了君亭酒店、創世紀、華利集團等12家上市公司,同比分別增長50%和100%。
寶盈基金成立于2001年,中鐵信托及中國對外經貿信托公司分別持股75%和25%。截至一季度末,其公募規模為782億元,其中,非貨規模483億元,分別排在第67位和第73位。
除了上述兩家公司,江信、安聯、泉果、中航、華泰保興、惠升、益民等公司同期調研的上市公司家數同比也分別增加12家、27家、48家、25家、23家、14家和10家,增幅分別為2.40倍、1.92倍、31.79%、38.46%、17.69%、13.59%及33.33%。
截至一季度末,上述江信等6家公司公募規模分別為20億元、7億元、168億元、431億元、583億元、528億元及8億元。
權益類規模強者恒強
中小公募調研力度加大的背后,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頭部效應下的生存挑戰。
從數據上看,最近幾年,就公募業務整體而言,頭部效應其實有所減弱,但在權益業務上則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0年底,公募規模排在前十的公募持牌機構規模合計8.40萬億元,占到公募總規模(20.15萬億元)的41.69%。至2024年底,規模排在前十的持牌機構規模合計12.46萬億元,占到公募總規模(32.10萬億元)的38.82%。換言之,在上述四年間,前十合計權重下降了2.87個百分點。
但權益業務(股票型+混合型)的情形有所不同。
數據顯示,2020年底權益規模排在前十的持牌機構其規模合計3.18萬億元,占到權益公募總規模(6.75萬億元)的47.11%。
至2024年底,權益規模排在前十的持牌機構其規模增至4.04萬億元,占到權益公募總規模(7.19萬億元)的56.19%。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前十合計權重提高了9.08%。
在權益業務中,又以ETF業務的頭部效應最為顯著。
2020年底,股票ETF(不含跨境ETF)規模排在前五的機構其規模合計4519億元,占到股票ETF總規模(7651億元)的59.06%。
至2024年底,股票ETF規模排在前五的機構其規模合計1.97萬億元,占到股票ETF總規模(2.84萬億元)的69.37%。四年時間里,前五機構所占權重提高了10.31個百分點。
之所以權益規模取前十、股票ETF規模只取前五為樣本,是因為公募持牌機構中開展了股票ETF業務的不到半數。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股票ETF共計976只,規模合計3.03萬億元。這些產品來自53家公募持牌機構。而據證監會官網發布的《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名錄》,截至5月底,公募持牌機構有149家。
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股票ETF規模排在前五的機構即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南方及嘉實等公司旗下此項業務規模合計2.13萬億元,占到總規模的70.36%,較年初又提高了0.99個百分點。
事實上,從歷史數據來看,公募持牌機構要開拓股票ETF業務并非易事:2020年年底時,展業持牌機構已經有44家,其后長達四年半的時間里,只有永贏、長城、銀河、海富通、興銀等9家機構新增了此項業務。
而且,截至7月3日,上述9家機構的股票ETF規模合計僅230億元,僅占到總規模的0.76%,是華夏基金業務規模(6245億元)的3.68%,是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3748億元)的6.14%。
特色化經營與差異化競爭
機構投資者對公募基金投資力度的加大,是導致權益業務尤其股票ETF業務頭部效應日益顯著的重要原因。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0年底,機構投資者所持權益基金份額規模合計8215億份,2024年底增至1.77萬億份,增量9459億份。不過,權益規模排在前十的持牌機構貢獻的增量即達到7265億份,占比76.81%。其中,易方達、華夏及華泰柏瑞等3家機構貢獻的增量合計4347億份,占到全部增量的45.96%。
從數據上看,機構投資者增持的份額主要流向了股票ETF。
2020年底,機構投資者所持股票ETF份額規模合計2199億份,2024年底增至1.14萬億份,增量達到9234億份,占到同期股票ETF份額總增量(1.55萬億份)的59.50%。在機構投資者貢獻的增量中,有六成(合計5627億份)流向易方達、華夏、華泰柏瑞、南方及嘉實等5家頭部機構。
頭部機構在投研、風控、渠道等方面的優勢是其贏得投資者尤其機構投資者的重要原因。2018年的資管新規以及其后一系列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及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出臺之后,這些優勢進一步得到加強。
應對這一變化,差異化競爭也是不少中小公募的戰略選項之一。
以中金基金為例。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權益業務規模為46億元,在持牌機構中并不起眼。然而,在REITs業務上,它卻有一席之地。
2021年6月,中金基金成為首批成立REITs的公募持牌機構之一。截至7月7日,公司旗下已經有中金普洛斯REIT、中金廈門安居REIT、中金印力消費REIT、中金山東高速REIT等10只產品,底層資產涵蓋倉儲物流、保障性租賃住房、消費基礎設施、收費公路等多種類型。在24家成立了REITs的機構中,中金基金的產品數量僅次于華夏基金。
再以博道基金為例。截至一季度末,這家成立于2017年的公司權益業務規模為194億元,在持牌機構中屬于中等水平。不過,在主動量化業務上,這家公司不容忽視。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截至7月7日,公募主動量化產品有660只(A類C類分開計算),規模合計1347億。其中,博道基金旗下有產品18只,規模合計51億元,在持牌機構中排在第6位。前五位依次是國聯安、招商、國金、嘉實及華夏基金。
2025年5月,證監會印發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指出,要優化行業發展格局,“支持優質頭部基金公司業務創新發展,促進資產管理和綜合財富管理能力雙提升。制定中小基金公司高質量發展示范方案,支持特色化經營、差異化發展。”
本文刊于07月12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