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維空調(滁州)工業園。李佳佳/攝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佳佳 李未來 北京報道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并明確了零碳園區的建設條件、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組織方式等一系列內容,為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指明方向。
據了解,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零碳產業園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同時,也正加速在各地落地生根。近期,《華夏時報》記者走進創維空調(滁州)工業園,實地感受零碳智慧園區實踐成果。
7月10日,創維光伏產品市場部總監高晶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光伏產業園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效率提升、成本優化、系統集成等挑戰。”
光儲充一體
據悉,創維光伏成立于2020年,業務布局涵蓋分布式光伏電站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光伏產品智能制造、儲能、運維、物流、海外及投資等新能源業務。自成立以來,公司業績增長迅猛,第一年營收達1億元,第二年突破40億元,第三年超過120億元,第四年營收超過200億元。
近期,記者步入創維空調(滁州)工業園,豐富多元的光伏應用場景映入眼簾。園區內,光儲充一體柜整齊排列,光伏車棚、彩虹光伏長廊、光伏樹、柔性支架等設施錯落分布。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園區內儲能設備采用一體化集裝箱設計,集成儲能電池、PCS等單元,箱體內部配備了智能溫控系統和消防設施,能夠有效提升設備的安全性能和運行效率。光伏車棚以黃金5度傾角,搭配單體立柱方案,可以提高發電效率,實現電站發電最大使用效益。
記者注意到,在園區廣場中央有一個彩虹長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光伏長廊,呈東西走向,架高4.5米,全長110米。頂部采用彩色玻璃設計,在提升視覺美感的同時,同樣以5°傾角兼顧發電功能。其立柱選用120mm*120mm的鍍鋁鎂鋅方鋼,可滿足13米的超大跨距支撐。
此外,大門左右兩側還安裝了光伏樹系統,據透露,為驗證不同逐日系統效率,分別采用雙軸跟蹤系統和單軸跟蹤系統,雙軸跟蹤系統能夠實時調整角度,確保組件始終正對太陽。
年均發電量超過731.5萬kWh
記者走訪園區樓頂時發現,這里有多種光伏組件和支架結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園區的地面或屋頂上,支架結構多達32種,組件類型有17種,總裝機容量達6.4MW。
在眾多組件中,生產車間樓頂那款貼地安裝的組件獨具特色。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介紹,這是巧客立快裝支架系統,對于業主而言,不僅降本不降質,還能幫助業主實現早并網早收益。離地面最高35cm,抗風壓性能強。同時,巧客立支架還實現了C25素砼用量的減半,為屋面大幅“減壓”。
據了解,創維光伏的智慧終端構建起了園區的數字神經中樞,以全站數字化能力重構能源管理方式,打造了“監、管、控”為一體的智慧能源超級大腦。
在園區樓頂,記者目睹了無人機巡檢和智能清洗機器人精彩“表演”,其中,智能清洗機器人自主作業,動作嫻熟而高效,短短幾分鐘,光伏組件的灰塵、污垢等污染物就被一掃而空。
創維光伏運維業務開發中心負責人陳元春介紹,智能清洗是運維過程中提效和增發的重要手段。作為智能平臺,它引入了AI算法,能夠對清洗預警和驗收進行智能化分析,自動分析組件臟污程度,智能分析清洗任務,并將所有的清洗結果跟系統進行聯動,清洗以后系統能夠自動驗收,解決清洗過程中標準不統一、效果難評的行業痛點。無人機巡視是運用智能識別技術和遙感技術,對光伏電站進行高效全面的巡檢,實時監測光伏組件的運行動態,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故障,評估發電損失,相比于人工巡檢,效率高、準確率高、對地形影響小。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該零碳智慧園區集成了6.4兆瓦時的光伏設備,2.87兆瓦時的儲能設備,以及AI微電網的綠電引擎,通過自發自用和余電上網的并網方式,實現了100%的綠電消納,年均發電量超過731.5萬kWh,相當于3.6萬戶的傳統用電,年減碳排放量729.3噸(CO2),相當于植樹40516棵。
高效聚合和管理成焦點
整體來看,創維光伏整合了分布式光伏、儲能系統、充電樁等設備,打造出高效的虛擬電廠模式,實現了能源的高效調配與協同運行,為創維空調(滁州)工業園區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清潔能源供應。
據記者了解,零碳園區的建設過程會涉及可再生能源、儲能、微電網、氫能利用、需求側管理、建筑交通低碳化等一系列領域的科技創新,零碳園區的建設為這些技術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
提起微電網技術,天津大學博士后張宇軒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分布式發電近年來發展迅猛,自2021年以來,分布式光伏增速已超過集中式。但是,分布式電源出力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尤其是以光伏和風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電源,受天氣影響大,發電功率變化劇烈,這種分布式電源大規模接入給電網運行調度帶來了巨大挑戰,如何實現分布式電源的高效聚合和管理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智能微電網的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聚合形式。
記者了解到,目前,微電網主要應用有幾個場景,一是偏遠地區的能源供應,如偏遠的島嶼、沙漠、油田和邊防哨所等。二是弱電網支撐,部分鄉村電網基礎設施薄弱,面臨著頻繁停電的問題,隨著光伏大規模接入,還面臨嚴重的電能質量問題。三是城市工業園區的低碳減排場景,園區往往具備多樣化的用能需求,傳統供給方式成本較高且效率較低,微電網技術在工業園區內應用能夠實現多能源相互互補,優化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
不過,張宇軒也透露,微電網技術面臨一系列技術難點與挑戰,如系統優化配置、能量優化調度、穩定運行控制等問題。
責任編輯:李未來 主編:張豫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