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在展會上被美女小姐姐拖過去試聽的一次深圳展會,在一桌子新品里他就重點讓我聽了這副叫“ENZO”的型號,比起以往那種在我試聽時帶點期待又帶點慌張(曾經我在聽他們一桌子工程機的時候是全員銳評,我甚至沒敢把任何一個寫進展會里)的狀態,這次她對ENZO倒是挺自信的,聽完后見我給到了比較好的評價,隔天后產品就寄到了我家里,咕咕咕了兩個月后這篇文章得以問世。
我在給我的評測選品的時候,我會在意兩個方面的東西,一個是聲音部分盡可能要品質過硬、一個是最好能有什么特殊的外在賣點或者辨識度(否則寫起來太無聊、太容易卡殼沒靈感),但偶爾還有第三點,那就是能不能給到我“反差感”,比如把某大家刻板印象中的硬件結構發揮出超出預期的聲音風格,這也是我當年會寫幾十副聲音各異的單動鐵耳機的原因,而ENZO其實這三點是全占了的,它使用了動圈、動鐵、平板三種換能單元,而且在動鐵數量還相當多的前提下實現了非常好的分頻方案、呈現了一體化程度很高的聲音。
先簡單帶過下開箱。
ENZO在開箱環節的儀式感和豪華感主要來自于它標配的這個大的拉鏈收納盒,皮料手感不錯、內部空間相當充裕,而且有魔術貼做的隔斷來方便固定腔體和線材的位置,如果把魔術貼拆了,塞兩三個小尾巴都沒什么問題,但犯了和我前幾天寫過的TANCHJIM一樣的錯誤,那就是空間偌大的盒子里沒有做任何的置物網兜之類的東西,想放點備用耳塞套、包括放原配的調音開關器都得直接和耳塞本體混在一起放,開合并不方便,而且也沒有提供獨立的腔體置物袋來做保護,希望后續做配件的時候可以注意下這個問題。官方詳情頁提供的東西少的可憐(貌似也是很多香港牌子的通病),包括線材的材料、線徑、結構等都不明確,接插件和線材表面的披覆的風格有點像PW,而且非常柔軟。
腔體的配色以黑金為主,紋路給的還是蠻霸氣的,就是圖案的設計來源并不明確。腔體側面你們能看到的那團像金箔一樣的東西(求證了下,就是金箔)并不是放在腔體的內部,而是嵌在外面的,手能夠摸到一些它的粗糲感,我覺得算是蠻有意思的設計,之前沒有見過類似的,我也沒看明白是附著在表面還是本身也是腔體外殼的一部分,拿到手以后到現在盤了不到一個月,甚至還用手指甲刮了刮,沒有掉落的痕跡。
ENZO也是一副具備不同調音檔位的產品,不同開關下的阻抗和靈敏度有所變化,感覺和qdc家的方案類似,但還是一樣沒有提供什么具體的硬件調音方案的細節,直接耳朵收貨好了。我知道很多燒友已經對這類調音開關審美疲勞了,甚至會質疑這個ON/KE開關是不是都是出自于同一家方案商之手,我能確定的是,開關的這個硬件裝置確實是這家供應商長期在行業內制作,但調音方案是和他們無關的,當年這個開關取代了類似qdc雙子座、Jomo Flamenco、VE6 XC的那種撥桿式開關,倒不是說技術有多先進,而是因為它具備更高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不然也不至于被行業一用就是十來年,不方便的點在于它沒辦法徒手操作,平時如果手邊暫時找不到原配的工具,可以用牙簽或者回形針之類的東西暫時替代下。
如標題所寫,ENZO采用了1顆動圈、6顆動鐵和兩個平板單元的方案,同樣也是沒有給出任何的分頻方案細節、甚至我也不知道它的平板單元用的是那種圓形的微型平板單元、還是外殼長得像動鐵的那種新型平板單元,我個人猜測應該是后者,這樣在腔體內部設計和分頻的時候可以“近似看作在使用8顆動鐵單元”,甚至都可以和常規的動鐵單元共用完全一樣的分頻器件,這也是未來可能會沖擊到傳統動鐵供應商的地方。但不論分頻手段如何,ENZO最終實現的聲音是非常和諧統一的、沒有什么割裂的頻段,既不像純鐵、也不會刻意做出什么濃郁的圈味兒,圈的部分不算是那種很傳統的圈味兒,雖然在展會上夸過它的低頻做的很好,但也是偏結像清晰、有一定速度感、彈性很舒服那種的,而不是強調極低頻的量感、深度、聲浪氛圍非常濃郁的路子,總體而言低頻雖多、但并非調的比較低級無腦的類型,在低頻素質上有非常好的保證。
那既然聊到低頻了,就從低頻開始說起。ENZO的低頻有一個非常大的亮點就在于結像位置的剝離感,大部分入耳式,如果拿人的頭部做位置的類比,很多都只能把低頻的位置做在下巴那兒,但ENZO的低頻位置大概能到脖子靠近喉結的地方,所以即便它的低頻非常多、而且打擊感強、迅猛凌厲,卻絲毫沒有掩蔽效應、而且紋理細節非常清晰,不會像一些老派的動圈低頻那樣比較舒緩、偏慢,沒有做什么Delay的處理、殘響也相對克制,所以在聽一些搖滾、電音、JPOP以及偏巴洛克時期的古典時有著收放自如的能力。
人聲的部分,ENZO就像Moritz家我聽過的其他大部分型號一樣,對于人聲的口型清晰度和距離感表達的一向很保守,雖然位置也相對偏近、但是口型張的不算大,是那種高密度、小口型、細節足、不強調厚度的路子,能夠感知到極為清晰的人聲結像,對氣口和喉音、唇齒細節的表達是比較平均的,在標準調音模式下不會說強調氣息或者強調喉音部分的顆粒感,而且音色也相對中性,男聲醇厚度有、女聲甜美感也有,但不強調哪一塊,才子大佬說是非常適合歌劇的那種表達方式,這個切入點我倒是沒有想到(我也確實不太懂歌劇、也不愛聽),但對于常規的流行用戶、尤其是喜歡抒情類或者聽爵士的用戶來說沒,它的人聲會顯得稍稍素了一些,可以嘗試用厚聲型的前端來做互補,如果用中性的、或者偏冷的監聽聲前端來驅動的話,它的人聲會有些直白和偏硬。但在驅動需求上,它的這種10歐上下的超低阻抗并不吃聲壓、但是吃前端控制力,比較需要電流輸出能力較強的機器,比如傳統的A類放大器。
中高頻的部分我個人猜測應該是用平板的部分來打造的,因為這類新的平板單元有個特性就是Q值都會比動鐵更低,在基礎音色層面比較穩定和中性,而ENZO也是那種高頻在大聲壓下都非常平順的路線,我能預料到有人會說它的高頻刺激,但它的高頻能量感不是來自于亮度或者拔高一些頻段,而是密度的表現,它的管弦樂表現是極為扎實、有力道的那種,而非輕盈舒緩的類型,所以能感知到它的極高頻延展雖然不算多、感覺滾將的點偏早且偏快,但主打一個高飽滿度、瓷實的很。但缺點就在于,這樣的高頻特性會導致它的聲場Y軸高度打不開,在聽現場類錄音的時候會覺得臨場感差點意思,演奏會天花板不夠高的感覺,而它的橫向以及縱向深度表現是中高水準以上的,而且不需要很貴的、大力的前端就能體現出來。
那既然有開關、而且我感覺調音開關下的聲音區別還是蠻明顯的,這里也給大家做一個記錄分享:
模式1(ON開KE關,人聲增強模式):聲音的位置和能量感都向內收、結像會有一些凹,聲場更近、縱深有明顯損失,人聲處在一個比較貼耳的角度,氣聲的比例更多、結像也更豐滿一些,聽像陳奕迅這種比較擅長使用氣息與喉音特性非常有辨識度的歌手時有著更強的毒性,聽器樂的比例會顯得怪異一些,包括如果你聽的是Live錄音的人聲和爵士,會感覺人聲站在了器樂前方很多的地方、位置上非常的凸顯。
模式2(ON關KE開,低頻增強模式):因為ENZO本身的低頻質感和下潛已經很優秀了,所以這個模式是比較明顯把能量感轉移到了低頻的基音、也就是量感的部分,結像更肥、略損失了一些中心聚焦感,但低頻的殘響氛圍帶來了濃郁的聲浪和更加蓬松有力的打擊感,不過總體而言它并沒有在下潛或者Delay感上做文章,依然保持了非常迅猛凌厲的風格、而且不會有那種消散不掉的駐波轟頭感。人聲的位置會往聲場上方稍微提了一點、往鼻梁那邊提,削弱了氣聲、增加了喉音部分的亮度,聽周柏豪這種男聲的時候聲線會有些發薄、但對女聲的表達是比較正面的,張惠妹嗓音顆粒感非常自然、且是偏細密那種,同時可能有掩蔽效應的作用在,中高頻的聲音也更平順一點。
模式3(全關,高解析模式):符合傳統意義上那種干凈、監聽向的聲底,但低頻依然有著比較足的量感、速度感倒是會更快一些,不過比較大的提升點在于聲場y軸的高度打的更開、更適合聽一些Live類的錄音,聲音會比其他模式明顯更加清晰和舒展,搭配一些本身底子偏厚的、略帶松軟感的機器會實現非常良好的互補,比如凱音N7或者N63的第一張卡,把它緊實的線條再化開一些、低頻再松弛一點,整體就是一個會略偏女聲向的流行雜食塞、同時可以聽一些嚴肅向的大編制,但下盤的氣勢并不會具備一些典型古典塞的那種權威感,低頻量感多歸多、但是沒有那種充沛空間混響和彌散感的表達。
作為一個萬元檔的混合單元產品,拋開風格喜好談聲價比的話,ENZO可能是我目前聽過的Moritz的產品里最好的一個、也更能夠在一眾競品里站得住腳,密度、動態、信息量這三個最核心的指標都是拉滿的存在,而且低頻的質感是一個很大的亮點,聲場的y軸高度是為數不多的素質短板,它比較適合一些常規室內錄音的流行、古典小編制、以及節奏感偏強的CityPOP、日系ACG、搖滾等曲目,不算哪一方面有什么精尖的特長、但是雜食度的范圍是非常廣的,悉心搭配下有著一定往上一小檔位去PK的能力,也是Moritz家族一貫保守派的調音里我覺得已經在音色層面具備一定出彩程度的產品。
想進一步咨詢或者交流音頻相關內容,可以掃一掃添加我的個人微信,也可以手動搜索我的名字縮寫“lilingjiaqi”,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微信燒友交流群“+7耳聾病患群”,歡迎大家的加入,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私聊獲取入群途徑,加好友時請備注“燒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