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橋店村,閑置土地雜草叢生,成了沒人愿管的“包袱地”。如今再看,一壟壟藤蔓爬滿田野,貝貝南瓜、香芋水果冬瓜掛滿枝頭。村民們穿梭采摘,筐里裝的是豐收,臉上笑的是希望。
,這片熱鬧的“希望田”,半年前還冷冷清清沒人問。今年4月,轉機來了。
區農業農村局和木蘭鄉牽線,橋店村聯手武漢斗笠哥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1500畝閑地統一規劃,翻土、育苗、搭架,樣樣精細管理。黨支部書記段華兵算了筆賬:“冬瓜畝產6000斤,每畝能賺1500元!”豐收了,新問題跟著來:這么多瓜果,咋保鮮?
咋賣出去?
村里早有準備,6月底建成現代化冷庫。溫控系統把庫里溫度管得妥妥的,瓜果像住進“專屬冰箱”,不怕天熱爛掉。
武漢斗笠哥公司也沒閑著,主動對接盒馬鮮生、叮咚買菜這些大平臺。
這下好了,地里的瓜果摘下來能存住,存住了能賣遠,直接端上城里人的餐桌。一期成功讓村里干勁更足,二期計劃緊跟著鋪開。2000畝閑置土地正在翻耕,育苗棚里新苗已經冒頭。
段華兵說,接下來還要試種更多特色作物,把農產品價值往深里挖。
有人可能要問:為啥以前閑置的地,現在能變成寶?關鍵在“合起來干”。
土地統一規劃,耕種有專業團隊,銷售有公司跑市場,村民不用單打獨斗。
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現在把地入股合作社,既能拿租金,還能在村里打工賺錢。
這法子,讓村里的勞動力、土地都活了起來。
當然,地里的收成離不開老天爺幫忙,但更離不開人使勁。就說建冷庫這事,要是靠一家一戶,誰能掏出這么多錢?村集體牽頭,企業助力,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難事兒就不難了。
現在橋店村的變化,給周邊村子提了個醒:閑置土地不是累贅,就看咋盤活。
你看那成片的藤蔓,爬的不只是田埂,更是鄉村振興的希望。眼下二期工程剛開始,未來還要搞第二產業,還要發展鄉村旅游。
這片土地還能變出啥新花樣?
值得好好期待。
咱農民都知道,土地是咱的根,把根盤活了,日子才有奔頭。橋店村的經驗,其實也給其他地方指了條路:只要肯琢磨、敢嘗試,閑地都能變寶地。
當然,每個村情況不同,不能照搬,但有一點錯不了——團結起來,跟著市場走,土地就不會辜負咱。現在橋店村的村民,望著地里的瓜果,心里都透亮:只要路子對,土地有的是本事。這事兒也讓我覺得,農村要發展,就得像這樣把資源整合好,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農民守著土地,只要有幫手、有方法,一樣能在地里創出好光景。最后說句實在話,橋店村的變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干部群眾一起拼出來的。
其他村子要是有想法,不妨來看看他們的做法,說不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門道。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人勤了、法子對了,自然能長出金疙瘩。
這就是橋店村的故事,從“包袱地”到“希望田”,靠的是一股子闖勁,更靠的是抱團取暖的智慧。這樣的變化,咱盼著越多越好,因為每一塊土地的潛力,都是咱農民好日子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