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紅色研學、兒童樂園、徒步山道、田園民宿……對于一個小山村而言,這些標簽能碰撞出怎樣的精彩?
7月15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吉林省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揭開這個集諸多標簽于一身的美麗鄉村的全面振興密碼。
馬鞍山村入口。
“馬鞍山村的發展有如一部創業史。從泥土村、貧困村走來,到如今的鮮花村、小康村,馬鞍山村的變化翻天覆地。”見到記者,村黨總支書記趙世龍打開了話匣子。
靠山吃山,是馬鞍山村的“第一次創業”。
馬鞍山村因山得名,森林覆蓋率達46%。曾經“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有限,開山采石賣資源一度是村里的主要收入來源。在馬鞍山村史館內,入門處的工人采礦塑像,記錄著馬鞍山村的發展足跡。
以采礦為支柱,在一個階段內帶來顯著效益,但不少問題也隨之而來。最直接的是產業單一,發展乏力,繞不開的還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資源枯竭,“賣石頭”的道路越走越窄。2016年,馬鞍山村被列為吉林省建檔立卡貧困村。
不止是陷入發展困境,還面臨著環境惡化。“兩雙鞋子”的經歷讓趙世龍印象深刻,“過去出門要備兩雙鞋,一雙是靴子,進出村踩著灰土路穿,另一雙是干凈的鞋,上車了才能穿,不然全是灰。”
綠水青山,是馬鞍山村的“第二次創業”。
村子要發展,村民要生活,轉型迫在眉睫。
痛定思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念讓村兩委決定依托自然資源轉型發展旅游業。在幫扶單位支持下,村里制定旅游規劃,打造徒步路線,利用專項資金改善村屯環境。清溝渠、修道路、種林木……馬鞍山村環境煥然一新。
鳥瞰馬鞍山村。
環境向好、生態向優,馬鞍山村琢磨起發展鄉村旅游。從建設健身徒步休閑基地起步,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協調下,逐步引入休閑、康養、采摘等旅游項目。通過抓住電視劇《鮮花盛開的山村》籌拍的契機,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并在運營良好的基礎上,建設主題游樂園、冰雪歡樂谷等項目,打造“冰雪+文化+體育+民宿+美食+研學”系列產品。
同時,九臺區和馬鞍山村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和歷史資源,打造了集三下江南紅色歷史和東北抗聯戰士羅明星事跡于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開發了紅色徒步線路,形成以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旅情懷相輔相成的產業鏈條。
多元業態,是馬鞍山村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創業”。
一山一谷一田一館一民宿,農文旅融合,助推馬鞍山村加速邁進全面振興。
如今的馬鞍山村,青山環繞、草木蔥蘢,河流蜿蜒而過,村口“鮮花盛開的山村”石刻赫然在目,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來此賞山景、品美食、住民宿、逛樂園。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香瓜。
村里還引來了強村公司,為振興發展助力。這兩年,馬鞍山村與文旅企業合作成立公司,建起民宿、采摘園、研學基地等多個產業,農產品統一品牌銷售。“通過村企聯營,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集體年收入突破了百萬元。”趙世龍說。
農村美,農民富。50多歲的村民刁秀云,將自家老房子重新翻修,租給旅行社打造特色民宿。民宿的裝修設計和運營由公司打理,刁秀云在民宿里謀了一份保潔員的差事,每年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丈夫則在村里的田園綜合體工作。“每年固定租金加上收入,夫妻兩人一年收入約6萬元。”刁秀云樂呵算起賬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綠水青山就是最大的發展優勢。我們將結合馬鞍山村實際,持續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多元業態,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農民腰包更鼓、生活更美。”趙世龍信心十足。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