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二學(xué)生,暑假打工,想要掙些錢。
紅嘴白牙地承諾:薪酬日結(jié),每天200元!
這個學(xué)生被派遣到快遞網(wǎng)點,在大熱天里,揮汗如雨地工作了4個小時。
這一波剛忙完,他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突然被用工單位辭退了,只給他十塊錢。
至于理由,簡直令人哭笑不得:你卸貨時出汗太多,影響了速度,干活慢……
這個學(xué)生和中介聯(lián)系,中介“一推二六五”,聲稱“你不服,就告狀去!”
該學(xué)生后來發(fā)現(xiàn),和自己有著類似遭遇的人,尤其是打工的學(xué)生,大有人在。
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維權(quán)、討薪,勞務(wù)中介給他們的“辭退理由”,終于不再是“出汗多”,但卻變成了:
“你們未成年,不能務(wù)工!所以,錢也不給!”。
然而,從一開始和中介簽約,身份證信息就已經(jīng)明確,中學(xué)生、未成年等情況,中介早就清楚。
“這分明是黑中介,用畫大餅的日薪,和用人單位串通一氣,免費使喚傻小子!”
此事傳到網(wǎng)上,很多網(wǎng)友也爆出了類似的遭遇——天下苦黑中介久矣。
還有人說:你們不過是被黑了些工錢,像老黃牛一樣被白白使喚半天,但和被拐賣到電詐團伙的人比,簡直是給老天爺燒了十八代高香,萬幸萬萬幸!
這種近同黑色幽默的現(xiàn)實,令人想到了愛德華·J. 巴萊森的《騙局》一書。
本書副標題是“美國商業(yè)欺詐簡史”,但坑蒙拐騙不分國界,對我們而言,也是一面自我保護的“照妖鏡”。
很多用人單位,為何“格外鐘愛”黑中介?
關(guān)于黑中介,書中有很大的篇幅涉及,其中,談到這樣一個關(guān)鍵問題:
很多黑中介,之所以能“成氣候”,不是因為騙術(shù)多么高明,而是其派遣務(wù)工渠道,對打工者很有吸引力。
用人單位通常都是有頭有臉的公司,或者這類公司的分支機構(gòu)。
就像那些打工的中學(xué)生,被派遣過去的地方,是一家全國知名的快遞公司。
于是,他們?nèi)f萬也想不到,所承諾的“日薪二百”,會有貓膩。
那個被指責“流汗太多”的中學(xué)生,很可能是工作最賣力的員工之一。
而其努力工作的回報,則像是一頓響亮的耳光:
“流汗多,效率低”,或者“未成年,沒有打工資格”,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總之就是找個理由,不給你錢。
那個“免費使喚中學(xué)生”的快遞網(wǎng)點,和招募中學(xué)生打工、許諾“日薪二百”的黑中介,即使不是“一家親”,顯然也“關(guān)系莫逆”。
當上當受騙的打工者進行投訴,黑中介和用工單位,相互推卸責任,“誰也不付錢”。
書中指出,這是某些用人單位乃至知名企業(yè)的腐敗行為。
尤其是針對勞務(wù)派遣工,企業(yè)的負責人——也許只是某個末梢分支的小頭目——通過和某些中介的串通,可以極大地剝削“臨時工”的剩余價值。
反正“臨時工”不是該企業(yè)的正式工,出現(xiàn)任何糾紛,該企業(yè)也可以不管,和中介相互推諉。
而眾多“臨時工”被坑騙、壓榨的剩余價值,積少成多,數(shù)額也許極其龐大。
企業(yè)負責人和黑中介,長期相互分肥。
甚至,即使沒有黑中介,腐敗的企業(yè)相關(guān)負責人,也可以通過親友,注冊個皮包公司從事招工中介,就像左右手交替“撈錢”。
為此,書中呼吁,黑中介的案件,如果涉及“有頭有臉的企業(yè)”,該企業(yè)通常要負90%以上的責任——除了法律責任,還有品牌、口碑的責任。
受騙者不是“傻瓜”,而是別無“生路”
也有一些網(wǎng)民,覺得那幾個被黑中介坑騙的中學(xué)生,缺乏社會經(jīng)驗。
說白了就是“太傻”,被坑是“買個教訓(xùn)”、“交智商稅”。
此類情況,在美國也有很多,然而本書作者強烈反對“認為受害者是傻瓜”的論調(diào)。
書中指出:
眾多受騙者之所以要通過中介,甚至紛紛投身于黑中介的“懷抱”,是因為除此之外,找工作太難。
對于社會底層,或者沒有經(jīng)驗的人,更是如此。
用人單位即使在本公司的網(wǎng)站上發(fā)布招聘信息,甚至在大門口貼布告,你能看到嗎?
尤其是暑假打工的臨時工崗位,通常也不會以本公司的名義,在招聘平臺發(fā)布。
找中介代理,對企業(yè)而言,是最簡單、最省心的辦法。
而中介機構(gòu),相對于眾多求職的底層、“散戶”,有著極大的信息優(yōu)勢,乃至“黑白兩道都很熟悉”的優(yōu)勢。
那些普通的打工者,除了通過中介,幾乎沒有其他求職渠道。
和信息資源豐富的中介相比,普通人就像聾子、瞎子一樣。
如果中介不誠實,存在種種欺騙,普通人就算再聰明,也很難發(fā)覺、拆穿。
“就像當你走進一座陌生的迷宮,你的智力,和你的既往經(jīng)驗,都派不上用場?!?/p>
也正是如此,一些中介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對求職者進行肆意的欺騙,或曰剝削。
一些極端黑心、渠道極寬的中介,甚至打著跨國勞務(wù)的名義,把渴望賺錢的求職者,拐賣到境外電詐集團。
“別以為受騙者‘傻’,如果把你放在和他們一樣的處境,你也難免有同樣的遭遇——因為沒有其他生路可走!”
“讓受騙者得到高額補償,讓不誠實者傾家蕩產(chǎn)!”
黑中介,在一些地方,屢禁不止,堪稱多年頑疾。
他們其實未必有多牛的背景,多強大的保護傘,一次次被查抄,卻陰魂不散,像雨后的狗尿苔一樣不斷滋生。
對此,書中給出了兩條建議:
首先,對受害者的民事賠償,額度絕不能太低,而且不妨隨著CPI的增長,不斷修訂法律,提高額度。
試想,如果那幾個打工的中學(xué)生被黑中介坑騙之事,發(fā)生在如今的美國,按照相關(guān)法律,從用人的快遞公司到那家中介,都難免“賠掉褲子”。
這種賠償,不是官方的罰款,而是賠償給受害者。
所以美國人樂于和大機構(gòu)打官司索賠,律師也愿意幫忙。
換句話講,全社會都盯著他們,你敢成為“黑中介”,就等于變成了散財童子。
至于跨國拐賣、罪惡令人發(fā)指的“黑中介極品”,除了多年坐牢之外,其黑金也會被眾多索賠者,搞得幾乎分文不剩。
其次,媒體對不良中介,應(yīng)當予以曝光——精確到每一個具體的負責人的尊姓大名,和面容形象。
也就是說,讓騙子在公眾心目中,留下長久的“犯罪記錄”。
今后的求職者,見了這種人開辦的中介公司,至少可以“惹不起,但躲得起”。
這比法律懲處,更加嚴厲。
這也是不誠實的中介,所理應(yīng)得到的下場。
反觀另一些地方,民事賠償普遍很低,對不良中介、不良用人單位,也太過寬容,甚至根本無從曝光到具體的人。
兩相對比,也許,我們只有一聲長嘆……
請在右下角“點贊”“在看”
第一時間閱讀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