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綠色學府迎來了一批
遠道而來的客人
來自兩岸及港澳的生態自然保護學者
齊聚北京林業大學
參加國家公園及保護地
自然教育與社區發展學術交流營
一起來看看吧~
“國家公園及保護地自然教育與社區發展學術交流營”日前在北京林業大學舉行。本次交流營邀請了來自兩岸及港澳的10余名專家及在校學生,聚焦“自然教育創新與社區協同發展”這一核心議題,搭建多元交流平臺,共研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為自然教育賦能社區提供“中國方案”。
媒體報道
中國教育電視臺報道
中國新聞網報道
北京日報報道
本次交流營由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人才培養創新聯盟主辦,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學院、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園林學院、港澳臺辦公室、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共同承辦。
開幕式上,兩岸及港澳多位學者通過主題報告分享前沿理論研究與實踐案例。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鈞提出“全民共享與全民共育”協同推進理念,指出要把國家公園內部“盤活”,讓生態資源更貼近大眾,發動社會力量,推動自然教育從“小眾探索”走向“全民行動”。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陳維斌以臺北陽明山為例,介紹梯田這一灌溉系統形成的獨特生態與文化景觀,指出梯田保護需平衡生態環境及周邊社區需求,以實現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學院副院長、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園林學院教授李倞對此表示,大陸擁有眾多梯田資源,臺灣經驗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來自臺灣高雄的陳柏成在福建三明學院任教。他指出,在規劃保護地旅游線路時應兼顧游客體驗和環境保護,綜合考量線路設計最優化、生態影響最小化及社區賦能最大化,并基于貴州黃果樹瀑布景區與臺灣臺江公園案例進行深度分析。
香港理工大學學者黃志恩介紹了新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創新實踐經驗。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張玉鈞對此評價,香港的郊野公園面積有限,但沉浸式設計令業界稱道。“在濕地公園,游客可近距離觀察灘涂貝類,在講解中了解生態知識,復雜的自然生態系統變得直觀可感。”
澳門城市大學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閆宇圍繞鄉村空間認知主題進行分享,帶來鄉村空間認知機制成果,該成果利用新技術精準捕捉村民和公眾對鄉村及濕地景觀的真實感受與偏好,為自然教育融入鄉村規劃、促進社區發展提供了新視角和新工具。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可持續旅游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李燕琴聚焦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提出“多方共創價值”模式,并結合大熊貓國家公園案例,闡述如何推動社區生態系統和諧共生。
開幕式后,交流營成員來到北京林業大學鷲峰實驗林場考察。鷲峰實驗林場開設了北京首個依托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的中小學生態文明教室,交流營成員在北京林業大學王忠君副教授的帶領下,現場體驗了“昆蟲旅館”等特色教學場景,通過實物演示與互動體驗,直觀感受到將抽象生態知識轉化為可觸摸、可觀察實踐的創新教學模式。
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許茜茜介紹了“生態文明博士講師團”多年進行公益宣講的內容和社會影響。兩岸及港澳的學者圍繞“自然教育基地可持續運營”“社區參與保護地教育的利益聯結機制”等議題進行發言交流。
此后的行程中,交流營成員抵達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明確的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之一),與北京市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政府、村民代表及管理中心代表等展開座談交流。各方詳細介紹了在保護地資源利用、自然教育開展及鄉村社區發展中遇到的實際情況,專家們隨后給出一系列針對性建議。
座談結束后,專家們沿路考察了喇叭溝鄉的下河北村、孫柵子村、黃旬子村等鄉村社區,對村史、村貌、基礎設施、民宿經營等內容進行了重點關注,深入了解保護區內依托自身資源與文化特色謀求持續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交流營成員還前往北京市喇叭溝原始森林公園開展徒步路線調研。他們沿山路考察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的現存狀況與分布,實地評估生態徒步線路的自然教育潛力,并結合資源特點,共同探討了適宜的自然教育模式以及助力保護區內鄉村社區發展的路徑。
在北京林業大學,交流營成員還考察了海淀區學院路街道林大社區“耕讀田園會客廳”項目。這一項目是學院路街道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共建的創新成果,打造出集農耕體驗、科普教育與社區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專家們表示,這種依托現有資源、多方協同參與的模式,為保護地周邊社區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寶貴借鑒。
專家們前往西城區廣外街道京鐵和園社區參觀。京鐵和園社區鐵路文化濃厚,近年來依托北林“鄉愁北京”實踐團實踐,已建成京鐵互助花園等多處自然教育場所。專家們表示,京鐵和園充分發掘自身社區文化和綠色開放空間的利用潛力,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自然和文化科普場所,增強了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令人印象深刻,期待后期持續的升級完善。
(點擊瀏覽交流營回顧視頻)
本次交流營活動
不僅是一次前沿學術思想的碰撞
還通過考察
北京現有的各類保護地
自然教育和城市社區綠色共建場景
深入了解其影響實效
實現兩岸四地學者
共同“在地探討”新發展路徑
讓我們共同期待
未來更多交流與合作!!
微信名:bfu-1952-
北京林業大學
出品|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來源|國家公園學院、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園林學院、港澳臺辦公室、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審稿|聶麗平
視頻|張嘉芮 校對|唐盛藝
編輯|張薇
責編|歐陽汀
審核|劉廣超
2025年青年綠色長征科考實踐活動啟動!
《北京日報》整版!北林大教授的“綠韻匠心”!
珍重,再會!和我的北林大青春告別!
投稿郵箱:
beilinguanwei@163.com
設為星標每天都不錯過哦
為優秀的北林大
分享+點贊+點亮2025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