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滬一眾城市中,無錫有種奇妙的“輕”。論山水園林,寄暢園不愛自己費勁,而要向真山真水“借”景,蠡園散個步就能拐進去,湖風輕松吹散周末的倦意;厚重的歷史在這里也顯得不那么“板正”:惠山古鎮的廟會熱鬧,最出名的泥人是個小娃娃,咿呀的錫劇唱進了小劇場。
“甜”是實在的線索。它不止在小籠包滾燙的湯汁里,在拌面醬底那一勺糖里,更滲入了一種生活的日常態——日子嘛,犯不著自討“苦”吃。于是,這份將風雅與煙火、歷史與當下調和得舉重若輕的能力,讓宜居,成了這座稍顯“低調”的江南水鄉之底色。
提到園林,人人只識蘇州,卻不知不遠處的無錫,還藏著一處山水人文美學的巔峰之作。
清晨的寄暢園,空氣里有種老木頭和青苔混合的味道。在無錫,逛園子不太像件鄭重其事的事。它更像生活里一段散漫的節奏,拐個彎,山水就在那兒靜靜等著。
沿著碑廊慢慢走,目光劃過墻上刻著的字——那是《寄暢園法帖》,文徵明、董其昌們幾百年前的墨跡,嵌在日常散步的路徑里。水聲從“八音澗”傳來,叮叮咚咚,乾隆皇帝當年聽著,題了“玉戛金樅”,說它像金石絲竹在響。
雨中的寄暢園更凸顯出東方的人文山水美學
園子最妙的是“借”:主人秦家不把堆疊假山當成主線,而是將目光放遠——惠山的蒼翠、錫山龍光塔的秀影,被妥帖地“借”進來,成了自家風景。康熙來逛,寫“山色溪光”點贊;乾隆迷得不行,后來在頤和園里還“抄作業”,仿了個“諧趣園”。
秦家守著這園子幾百年,太平天國的兵火燒過,只剩幾間屋、幾棵樹,后來族人又一點點攢錢修起來。如今,它就敞在那兒,真山真水的底子,裹著老時光的包漿,看老人打八段錦,聽泉水流淌,日子就這么不緊不慢地滲進去。
無錫寄暢園與遠處的惠山與錫山龍光塔
蠡園是另一番光景。長長的“千步廊”彎在水岸,窗窗移步換景,湖風裹著水汽,吹得人衣角輕揚。這里周末最熱鬧:倚著木欄,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再買個“好運蓮蓮”文創雪糕降溫,目光掃過遠處惠山的淡影。
園子誕生于1927年——面粉大王王禹卿佩服春秋時的范蠡,故取其名而造院——那位幫越王勾踐復國后,帶著西施泛舟太湖,逍遙快活的聰明人,其傳說仿佛也隨著湖風,輕輕拂過今人耳畔。
近百年過去,王禹卿的這份敬意,早就化作了無錫人周末實實在在的水岸閑適。
剛剛落幕的繡球花展余波猶在——藍的、紫的、粉的、白的花球曾那么沉甸甸地壓滿枝頭,漫過欄桿,甚至鋪到水面的浮橋上;眼下,熱鬧沉淀下來,5000多盆缸荷靜靜陳列。單瓣的清雅,重瓣的豐腴,俯身細看,能瞧見花瓣上細細的紋路。季節輪轉,蠡園總有辦法,用水邊的風和新開的花,勾住城里人想透口氣的心。
無錫蠡園與繡球花海
待到日頭偏西,不妨去黿頭渚換換調子。從春日里兩萬余株櫻樹拼起一場盛大的粉白花宴,到秋日中宛如水墨畫的焦糖色水杉林,再到冬日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海鷗......這里一年四季都有各自的景。
黿頭渚的春日櫻花與冬日海鷗
而這場四季輪轉的限時演出之外,黃昏才是常駐主角。
夕陽像個巨大的暖調濾鏡,給萬頃太湖鍍上一層柔和的金。七桅帆船成了水上的剪影,遠處三山島的輪廓和古塔的飛檐,在暮靄里漸漸模糊。站在水邊,安靜地望;或是騎著車,慢慢穿行于山水西路,身側湖山相依,村落與老房子流過。四百多年前,22歲的徐霞客就是從這里,登船開啟了他丈量天下的壯游——也許啟程那天,他與我們共享了同一場日落。
黿頭渚的落日
無錫的園子教人靜下來看山水,惠山古鎮卻拉著你走進熱氣騰騰的人堆里。
山門一入,目光就被兩旁擠擠挨挨的祠堂牽住了。從唐宋到民國,老房子挨著老房子。細看名頭,錢武肅王、范仲淹、顧愷之、陸羽……好些并非本地人,只因在此留下過故事,便被無錫人記著、供著,成了左鄰右舍。
惠山古鎮@Ms Godot、@這個小狗不太冷靜
祠堂里是安靜的念想,而古鎮的生氣,同樣流淌在另一處地脈里——那眼被陸羽點過名的惠山泉。自唐代被評為“天下第二”,它便成了煮茶的活水。古人講究,蔡襄說“茶味主于甘滑”,蘇軾揣著名貴的“小龍團”來試水,文徵明畫下茶會盛景,連乾隆也在此駐足品茗。
時至今日,這份親近并未沉寂——古鎮里,新老茶館悄然生長,將“圍爐煮茶”的閑適拉回日常。挑個位子坐下,看泉水在壺中漸沸,心也跟著沉靜下來。一家叫“種青山茶肆”的最有趣,買一只青釉葫蘆瓶,走遍它家店面,都可續茶暢飲。舊瓶裝下新水,老泉烹新茶,古鎮的生活滋味,就在這一斟一續間,流轉開來。
惠山古鎮中安逸自在,喝著早茶的本地人@藍先生隨行記
當然,流轉的不止茶湯——惠山泥人同樣意趣十足。大阿福抱著個說不清是年獸還是麒麟的小童,咧著嘴傻樂。故事傳了好幾代,怪獸怎么來的,阿福是男是女,越傳越花哨,透著股不拘小節的生趣。更有意思的是“蠶貓”。
江南養蠶怕耗子,泥巴捏的小貓,明黃的身子,紅綠勾幾筆,再插幾根筆毫當胡子,往屋角一蹲,既是看家的,也是小娃的玩意兒。如今泥人廠的盲盒,把這泥土的驚喜,包成了年輕人也樂意拆的小禮物。
惠山古鎮手工藝品惠山泥人靜物
指肚剛摩挲過泥人的圓潤,目光又會被另一種指尖上的功夫勾住——無錫精微繡。春晚鏡頭里倪妮的團扇驚鴻一瞥,可真要做起來,這可不是個松弛的活兒。最難的是“開臉”——方寸大的地方,有時就幾毫米,想繡出人的眉眼神情絕非易事。絲線細得幾乎看不見,顏色過渡要分多少層,繡匠們耗盡了眼神。但這高懸殿堂的手藝,如今也落到了實處:耳墜上一點微繡,書簽上幾絲紋樣,香囊、車掛,甚至耳機殼,也悄悄嵌進了無錫的風物。
老手藝成了日常物件上的低語,像背景音一樣融進日子里。而真正把這人情味兒唱出聲響的,是街巷里飄著的錫劇——吳儂軟語,水磨調子,講的是市井里的悲歡離合。
它本就沒離開過地面,如今在小劇場里找到了新聲。《紅豆》《聊齋·紫尾》在咫尺之地演著,老故事套著年輕人的心思;扮相像從動漫里跳出來,燈光舞美流轉,調子里糅進新觀念,看得人直眨眼:“錫劇還能這么玩?”
無錫錫劇博物館@MJ牌櫻花蕎麥面
馬上要來的《西子顰》,范蠡西施那些家國愛恨,也要在小劇場里演出新意。錫劇像面舊時的鏡子,照著今人的心事,在咿咿呀呀的調門里,等著臺下那一聲會意的輕嘆。煙火里長出來的無錫文化,終究又落回煙火里去。
無錫一天的開場,常在街邊的老店里慢慢鋪開。比如一家面館——無錫人吃面趁早,講究“頭湯”,清晨第一鍋最清亮鮮醇。
面條滑進碗里,滋味在舌尖漫開,是一天開始的信號。陽春面素凈,姜絲面辛香,紅湯拌面濃郁,各有人愛。若是拌面,醬汁里總少不了兩勺糖,這點甜意,像是刻在骨子里的習慣。
看似樸素但湯頭鮮美的陽春面
餛飩的煙火氣更足些。《雷雨》里的周樸園想無錫,據說是最想那口三鮮餛飩。這倒不像是道聽途說——無錫人的確將這尋常吃食做出了百般滋味。湯餛飩里,豬油和大蒜葉的香氣是繞不開的,一口下去,餡料“扎墩”,實實在在的滿足;拌餛飩則甜得直接,看著白皮裹上赤醬,是種樸素的誘惑;路邊攤上,皮多肉少的小餛飩包得飛快,吃的是一種隨意的情分;夏天吃剩的凍餛飩,用油煎出脆殼,蘸點醋,簡單利落又是一餐。
說到甜,繞不過小籠包——小籠包在江南地區并不少見,但無錫的招牌便是一個“甜”字。
糖業興盛的年代,無錫人把糖揉進肉餡,創出了獨一份的“鮮甜”。傳說乾隆在寄暢園嘗過,也贊好。吃它有講究:“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小心咬開薄皮,滾燙鮮甜的湯汁涌出來,帶著肉香,是清晨最直給的慰藉。
無錫人早餐的常客:小籠包與餛飩
正餐時分,目光轉向太湖。銀魚、白魚、白蝦,合稱“三白”,是湖水的鮮味。它們嬌嫩,白魚尤其,出水就活不長,古時運到京城是件難事。袁枚說過,治銀魚得像對待玉器,怕重味奪了鮮。
“大味必淡”,是烹飪“三白”的靈魂——清蒸白魚,簡單調味,鮮味就足了;醉蝦要活蹦亂跳地上桌,才是江南人地道的吃法。如今太湖十年禁漁,這口湖鮮,更讓人吃出些珍惜的意味。
醬排骨也是不得不提的。這道骨酥肉爛、甜中帶鮮的菜,最初竟來自“邊角料”——光緒年間,南門“莫興盛”的老板舍不得扔做醬汁肉剩下的排骨,拿醬汁燜煮,意外成了美味。“三鳳橋肉莊”后來接手,做出了名堂。它的甜,由麥芽糖和醬油調和,慢火燉進肉里。先是甜得濃郁,再細細品,咸鮮的底味慢慢透出來,解了膩,托出肉香。
無錫傳統小吃醬排骨
滋味的尾巴,落在街頭巷尾的小吃上。玉蘭餅頂著花名,其實是糯米裹肉的實在貨,早先的“真·玉蘭”版本只在花開時賣,如今隨時能吃到了,黏糯的皮炸得金黃酥脆,里頭是緊實的鮮甜肉餡;梅花糕靠模子成形,出爐時蓬松凸起,鮮肉、菜豬油或豆沙餡,甜咸都有,燙手時最好;油面筋最早來自惠山寺院,僧侶怕面筋隔夜餿了,便捏成塊丟進滾油,炸出一個個金黃的空心球,它經煮,吸飽了湯汁,無論是塞肉紅燒,還是丟進湯鍋,吸滿汁水的面筋球,咬一口,鮮味比湯還足。
剛出爐的玉蘭花餅搭配一碗酸辣湯@是你的天天啊
在無錫,“宜居”不是規劃圖上的關鍵詞,而是空氣里就能嗅到的氣息。推開窗,透亮的天是常客,惠山的森林和太湖水汽合力托著這份清新。主干道旁寬闊的綠化帶延伸成綠廊,人均十幾平米的公園綠地,讓家門口的小游園成了最自然的落腳點。
城市不大,分寸感卻好。地鐵五條線,一百多公里,將核心區域串得利索,換乘也不費勁。高鐵站就杵在市中心,公交地鐵抬腳接上,去上海快得很,蘇南碩放機場也不遠。這份便利,讓“出門”少了點鄭重其事,更像抬腳就走的尋常。
無錫城市CBD景觀
在江浙滬中,無錫的生活成本算是個小“洼地”,索尼、松下、微軟這些大廠在,機會不少,但節奏到底不同。薪資或許比鄰居蘇州薄一點,但人均GDP是實打實排江蘇頭名,物聯網、芯片、新能源這些產業也扎了根。移居來的人,簡歷不會失效,緊繃的神經卻能松個綁。
無錫人深諳“Work-Life Balance”。打工人卡點上班是常態,馬路上車也開得慢悠悠,晚上9點后,街上就很難再看到什么人。去黿頭渚看日落,周末在惠山古鎮喝茶閑坐,連嗜甜的口味——拌面也要加勺糖——如此悠悠地過著,日子,便自有甜頭。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Luca
圖片提供 / @Ms Godot、@這個小狗不太冷靜、
@藍先生隨行記、@MJ牌櫻花蕎麥面、
@是你的天天啊、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