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消息(通訊員 李小燕 報道)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是落實愛國主義教育政策與立德樹人要求的關鍵舉措。2025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于黃梅縣大河鎮太山村開展紅色教育特色課程。
活動伊始,李小燕老師以“日本蓄意發動‘七七事變’”為切入點,通過檔案文獻與歷史數據還原日軍猛增常備兵力、在盧溝橋北實戰演習以及強占豐臺制造摩擦的重重事實。《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顯示,日軍以“士兵失蹤”為由要求入城搜查但該士兵已歸隊時,其蓄意挑釁本質暴露無疑。
緊接著,“七七事變事件經過”環節以時間軸為脈絡,從日軍荷槍實彈演習起,聚焦22時40分槍聲響起后的交涉交鋒。當屏幕播放《盧溝橋烽火》動畫時,29軍“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的命令擲地有聲。佟麟閣副軍長留下“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尸,以死報國”的絕筆;趙登禹師長率部激戰至最后一刻,1500名軍訓團學生血染南苑。這些細節讓現場師生深刻體會“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民族氣節。
隨后,課程通過人物肖像與語錄展陳,立體呈現宋哲元、吉星文等將領的抗爭事跡。當“少年強則中國強”的誦讀聲響起,男生方針以“把愛國主義精神扎根心中”發出時代宣言,女生方陣用“愿吾輩勵精圖治,擔起國之重任”回應歷史召喚。穿插其中的《盧溝謠》手勢舞表演,將“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的童謠旋律與歷史記憶巧妙融合,讓年輕一代在文化傳承中筑牢精神根基。
這場兼具史料深度與教育溫度的紅色教育特色課程,以88年前的民族記憶為坐標,在新時代青年心中種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精神火種。正如現場一位學生所言:“當知道日軍演習地圖上的箭頭曾直指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更懂得‘勿忘國恥’不是空洞口號,而是每個中國人肩頭的責任。”(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