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6名滿身疲憊的貨運司機帶著焦灼與期盼走進法院大門時,他們或許未曾想到,這場看似棘手的欠薪糾紛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圓滿解決。
近日,靈武法院以“先行調解”為起點,并聯專業審判等舉措,通過在以往“個案智慧”中提煉的“類案經驗”,構建起一套高效務實的糾紛化解體系,短時間內讓26名司機拿回了血汗錢,充分彰顯了司法為民的溫度與智慧。
(圖片由豆包AI生成)
01
先行調解前置發力
“我們辛辛苦苦跑了三個晝夜,就盼著這筆錢給家里交房租、供孩子上學,可老板就是拖著不給……”26名司機在完成某物流公司的長途運輸任務后,卻被拖欠了三個月的勞動報酬,因多次協商無果后,只能寄希望于走法律途徑。
靈武法院西郊法庭在接到案件材料后第一時間啟動“先行調解”機制。這一機制的核心在于“早介入、早疏導、早化解”,通過專業調解員與承辦法官的協同配合,在訴訟程序正式啟動前為當事人搭建溝通橋梁。
調解員首先逐一與司機們溝通,詳細記錄每個人的運輸里程、應得報酬金額及被拖欠的時間節點,并向他們解釋調解耗時短、成本低,還能避免雙方關系徹底破裂的優勢。在得知司機們愿意調解后,又多次聯系涉事物流公司負責人,在溝通中,調解員發現物流公司對欠薪事實并無異議,但始終強調“無力支付”。為摸清實情,調解員邀請雙方到法院進行面對面調解。調解現場,司機們拿出運輸單據、聊天記錄等證據,物流公司負責人則出示了公司近期的財務報表,坦言因上游企業拖欠貨款,導致公司賬戶余額不足。
02
類案釋法精準導航
“第一次調解雖然沒和解,但摸清了矛盾焦點。”考慮到司機們的迫切需求,在調解未果的48小時內,調解員將案件移交承辦法官,迅速啟動“調解轉審判”銜接程序,這種“調解不成快速轉審”的模式,有效避免了程序空轉。
案件進入審判階段后,承辦法官以“類案釋法”為突破口,深入挖掘糾紛背后的深層問題。梳理了近年來靈武法院審理的12起同類運輸合同欠薪案件,將這些案例按“判決結果”“執行情況”“化解方案”分類整理,并及時與物流公司負責人溝通,同時調取物流公司與上游建材公司的供貨合同及對賬記錄,確認上游企業拖欠貨款280萬元,且付款期限已過。
基于類案中的裁判規則和本案實際情況,法官提出了“三步走”解決方案:第一步,由物流公司與上游企業協商,明確貨款支付時間表;第二步,上游企業優先支付部分貨款用于發放司機報酬;第三步,剩余款項由物流公司制定分期支付計劃。這一方案既符合合同相對性原則,又兼顧了實質正義,為打破僵局提供了新思路。
03
聯動破局多維發力
為促進解決方案得到有效實施,承辦法官組織三方進行面對面溝通,依據物流公司與建材公司的合同條款,援引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中關于“工程款支付優先保障農民工工資”的相關規定,指出上游企業拖欠貨款是導致欠薪的直接原因。
為增強說服力,承辦法官要求物流公司提供與上游企業的全部交易憑證,并協助計算出“最低支付額度”,先解決司機們的基本生活開支,剩下的款項可以分期支付。
經過多次協商,最終確定由上游公司直接向司機師傅們進行支付,支付部分款項在雙方的總合同中予以扣除,并與司機們簽訂了分期支付協議,約定3日內支付第一筆,后續還款時間制定了明確時間表。
該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是靈武法院近年來探索“遞進式解紛工作法”的成果?!跋刃姓{解”機制的靈活運用,避免了糾紛直接進入訴訟程序帶來的時間與金錢成本;“類案釋法”的精準施策,讓法律條文從紙上走進現實;“多元解紛”的協同思維,則打破了傳統司法程序的局限性。
今年以來,隨著勞動報酬糾紛案件日益增多,面對該類案件“金額小、人數多、舉證難”的特點,靈武法院通過創新工作方法,將“個案解決”與“機制建設”相結合,從單一走向多元,多措并舉、多方聯動、多頭協作,為更多勞動者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涉勞動報酬糾紛案件的平均審理周期縮短20%,調解成功率提升15個百分點,自動履行率較往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來源:靈武市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