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萬州恒合土家族鄉的廣袤田野,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合’力助‘農’”實踐團,正以青春之姿書寫科技助農新篇。團隊攜自主研發農機深入田間,與傳統農具“對話”,為鄉村農業發展注入智慧動能。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開始前準備 周江供圖)
實踐團成員們穿梭于綠意盎然的農田,將銀色履帶式農業機器人推向地頭。面對圍攏的村民,成員拿起傳統鋤頭,演示翻土作業:“大家看,傳統農具靠人力,彎腰苦干一天,耕地范圍有限,還特別累。”話音剛落,農業機器人啟動,履帶穩健前行,機械臂配合翻土裝置精準作業,高效耕耘的畫面,讓村民們紛紛駐足。“這鐵家伙一天能頂好幾個人工!”村民們湊近觀察,難掩好奇與驚嘆。
(圖為團隊成員講解 易貞寧供圖)
為讓村民吃透“科技農機”,團隊開啟“拆解式教學”。成員們手持傳感器模塊、控制系統零件,用方言講解:“這傳感器能‘看透’土壤肥力、濕度,履帶專克山地打滑難題。”遇到村民擔憂的“故障維修”,團隊成員現場模擬故障代碼,通過手機端后臺快速定位“機械臂卡頓”,遠程指導修復,直觀展現智能農機的便捷維護,打消村民顧慮。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實際演示 陳永豪供圖)
田埂上,實踐團與村民圍坐交流,探索推廣路徑。考慮山區地塊零散,團隊提出“共享農機 + 定制服務”模式:閑置時由村委統籌調度,小地塊推行“按小時計費”,降低使用成本。村民們踴躍發言,從農機補貼談到操作培訓,實踐團一一記錄,承諾完善方案,讓智慧農機真正扎根鄉土。
(圖為機器適配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 彭俊博供圖)
此次田間實踐,是重人科學子技術落地的探索。從新老農具對比,到科技原理科普、推廣模式研討,實踐團以青春智慧架起“科技下鄉”橋梁,讓智慧農業在恒合鄉萌芽,助力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書寫高校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讓科技的力量,在希望的田野持續生長。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合影 胡洋舟供圖)
供稿人:王欣怡 唐梵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