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國內的豪華品牌,德系三強BBA基本占據了半壁江山,三個品牌均有自己的品牌標簽,其中主打運動化的寶馬一直是許多年輕消費者的“心頭好”,不過在2025年上半年,寶馬在中國遭遇了近年來最嚴峻的挑戰。根據官方數據統計,寶馬中國上半年在國內的銷量僅有317862輛,同比下滑高達15.5%,在全球各個地區中表現最差,那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度剖析一下深層次的原因。
各版塊銷量分析:
從寶馬的產品矩陣來看,從入門緊湊級車到旗艦級車型均列裝齊全,從具體車型來看,寶馬3系(參數丨圖片)、寶馬5系和寶馬X5等車型依然是品牌銷量的支柱,但從同比數據來看均較2024年有著明顯的下跌。值得注意的是,寶馬的新能源產品矩陣并沒有力挽狂瀾,以相對暢銷的寶馬i3為例,上半年也僅有13151輛的銷售成績,而其余電動車型均未破萬,這與高速增長的國產新能源品牌形成了鮮明對比。
導致銷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其實銷量下滑不僅出現在寶馬身上,許多合資品牌也面臨了較大的下滑壓力,這也是品牌產品策略與實車需求之間的錯位所導致的。目前寶馬也正在積極轉型電氣化,但與提前布局的新勢力和國產品牌相比,速度上仍有差距,這導致寶馬目前的產品競爭力略有不足,從續航里程、充電效率等技術指標來看,寶馬純電車型相較國產競品普遍有著15%~20%左右的性能差距,目前國內品牌已經主打800V高壓平臺、5C超充技術等,而寶馬電動車目前仍主要依賴400V架構,同時在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功能上也有較大差距。
除了產品力不足之外,寶馬目前的定價體系不僅混亂,同樣也對寶馬品牌的溢價能力帶來影響。為了應對銷量上的壓力,寶馬在2024年曾將寶馬i3的基礎款終端售價腰斬至16萬元區間,這樣飲鴆止渴的方式雖然帶來了短期銷量的提振,但嚴重透支了品牌口碑和信譽,根據數據顯示,頻繁的價格調整讓寶馬用戶忠誠度下降12%,核心消費群體的動搖讓銷量整體基本盤也受到了沖擊。
從目前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來看,寶馬主打的30萬以上價格帶也出現了明顯的重構,自主品牌在30萬以上價格帶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20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4%,而這也帶來了明顯的替代效應,以蔚來ET7、問界M9、理想L9等車型為代表的高端化產品,正對寶馬5系、寶馬X5等車型形成明顯沖擊,市場份額的下滑也讓寶馬壓力倍增。
面對困局如何突圍:
面對困局,除了主動調整產品矩陣之外,寶馬也正在嘗試通過戰略合作來尋求突破,此前寶馬宣布與華為展開合作,這也標志著寶馬開始正視其智能化的短板,但從目前進展來看,寶馬與華為的融合似乎不如對手奧迪深入。而在生產端方面,寶馬也開始對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但目前柔性制造體系尚未完全打通。
另一方面,寶馬也在加速純電平臺的開發,目前包括寶馬i3在內,都過于依賴“油改電”平臺,導致其高壓系統、線控技術等遠遠落后國產品牌,2025年推出的寶馬5系純電eDrive40L仍采用400V架構,這也不利于后期產品的銷售。不過前不久,寶馬公布了全新Neue Klasse純電平臺,作為電動化時代的核心戰略載體,平臺采用800V電氣架構,并支持千兆以太網傳輸,而這也將作為試金石,在即將正式交付的iX3和新一代寶馬i3上搭載。
總結:
展望未來,寶馬想要完成破局,必須抱著“壯士斷臂”的決心進行戰略重構,尤其是全新Neue Klasse純電平臺的推進必須加速,同時寶馬也需要重新對品牌價值進行建設,將過去因為“價格戰”丟失的用戶重新吸引回來,此次轉型的成效,或將決定這家百年車企的未來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