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又一次站在了外交的“十字路口”,一邊是中國誠意滿滿的閱兵邀請,一邊是美日同盟的“死亡凝視”。
糾結13天后,韓國總統府傳出了消息:“李在明很難出席中國9月3日的抗戰勝利閱兵”,給出的理由很簡單,8個字“行程沖突、對等外交”,還搬出文在寅沒被回訪的老黃歷,翻譯過來就是:“中國領導人不先來韓國,我們也不去。”
聽著挺有理,但實際呢?外交對等從來不是“機械式對賬”,2017年至今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中韓關系因薩德危機、前政府親美政策早已降溫。真要對等,韓國應先解決薩德部署、對華經貿限制等核心矛盾,而非揪著舊賬不放。
現在拿這當借口,說白了,美國大哥特朗普那張“帥臉”,比9.3閱兵的邀請函更重要。有人會問了,李在明上臺后,天天喊“要改善中韓關系”,為什么中韓關系越走越遠呢?
其一,口號容易落地難。修復關系需要實打實的政策,比如放寬對華出口、解決貿易爭端、調整薩德部署。結果韓國政府到現在啥都沒干,反而在對華入境政策、經濟合作上設障礙。
其二,歷史傷疤沒好利索。薩德事件、前政府“反華”言論留下的信任裂痕,可不是靠喊兩句“友好”就能抹平的。韓國真想修復關系,得拿出誠意,比如推動高層互訪、重啟經濟談判、敏感問題上靈活處理。
其三,國內壓力與外部鉗制。韓國保守派勢力根深蒂固,親美聲音強大,任何對華友好政策都可能被攻擊為“賣國”;美國那邊更是像“監控攝像頭”一樣盯著,大事必須美國點頭。
說到底,韓國這波操作啊,還是“看美國臉色吃飯”的典型。那么問題又來了,美國究竟是拿什么在“遙控”李在明的外交?真相有二點,句句扎心。
一是從朝鮮戰爭開始,韓國就被美國綁上了戰車。美軍駐軍、戰時指揮權還在美國人手里,這就像脖子上套了根繩,美國一拉,韓國就得縮脖。李在明敢忤逆美國?那等于把國家安全“抵押”出去。
二是技術命脈被美國鎖死。盡管韓國在存儲芯片、顯示面板等領域具備競爭力,但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仍薄弱。例如,韓國半導體設備進口中,美國占比超30%,光刻機、EDA軟件等核心技術產品依賴美國。主戰坦克、戰斗機、導彈系統等核心裝備的核心部件,也均來自美國。
安全和經濟雙殺,韓國根本扛不住。李在明現在就像“三明治里的那片肉”,上面是美國爸爸的威壓,下面是中國的經濟誘惑,中間還有日韓同盟的黏合劑,他的選擇空間很小。
拒邀中國閱兵邀請,也就再次暴露了韓國外交的“軟骨病”。但隊長要說,中國不是非韓國不可,韓國缺席閱兵,對中國而言不過是“少了張椅子”,無關痛癢。
但韓國真離不開中國,未來的中韓關系,關鍵看韓國能否真正“務實”,而非繼續當“聽話的傀儡”。務必記住,外交如職場,太聽話的舔狗,往往最先被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