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婷婷
(識局微信公共賬號zhijuzk)
“上岸”這個詞在青年人群體中,經歷了一個意義變化的過程。最初,這個詞使用的范圍是比較寬泛的,泛指在某件事情上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后,最終獲得了成功。
近來,“上岸”的含義越來越聚焦,其內涵是通過努力獲取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機會,外延則包括獲取各種帶有編制的工作——考公、考編、考教師資格證,進機關、進國企、進事業單位。也就是說,它的含義越來越靠近“鐵飯碗”。最近,并不擁有正式編制,但由公共財政支出聘用的崗位也被納入“上岸”的選項中,人們把這種類編制的工作稱作“編制平替”“瓷飯碗”,例如社區工作者。這意味著,在人們的認識里,只要是公共財政支出負責,哪怕沒有被納入行政或事業編制序列,也至少是在“岸”上有了立足之地。
“上岸”不易
在討論“上岸”在當代青年奮斗觀中的價值和地位之前,先來看一組近幾年的就業數據,了解近幾年青年擇業的宏觀背景和現實壓力。
首先,求職人口總體數量增加,而招聘崗位數量一直呈現減少趨勢。一方面,求職人數總量增加,伴隨著不同類型的求職者形成疊加壓力的趨勢。據教育部統計,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 82 萬人。國家統計局 2023年初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還有近 20 萬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問題沒有解決。2022年我國失業率統計為6.1%,其中有一部分因裁員、行業優化等造成的失業人口,也將再度進入求職市場尋找新的工作機會,這就形成了應屆大學生、再就業人群的疊加競爭。另一方面,社會上釋放出來的崗位需求量下行卻較為明顯。2022年底有1697家上市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裁員總數超90萬。2023年以來,釋放出的新崗位數量減少了20%,頭部互聯網企業的崗位需求明顯下降,部分中小微企業縮減招收名額或直接停招。字節跳動2022 年下半年發布崗位約 3000 個,較上一年縮減 60%;美團發布崗位約 5000 個,較上一年縮減50%以上。
其次,互聯網大廠漸漸“不香了”?;ヂ摼W大廠在過去的十年多時間里,為青年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和發展機遇,但是近幾年人們能夠享受到的發展紅利卻越來越少。大廠大多集中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型城市,深夜甚至凌晨上百人排隊叫車的大廠加夜班場面是每個在大廠工作過的人都會有的體驗。這幾座城市定居成本之高,讓年輕的大廠人感嘆“這里允許你窺探、接受你燃燒,但從來未曾打算接納”?!?5 歲被裁”“高齡員工勸退”,員工的經驗和資歷在追求性價比和年輕化的大廠面前似乎不值一提,能在大廠做到退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何逃離 35 歲陷阱”讓一些青年對大廠產生猶疑。近兩年,影響更為直接的一個現象是,部分互聯網頭部企業還出現了“撕offer”的現象,即先給畢業生發放offer(錄用通知),但在正式入職前,人事部門突然告知“公司沒有 HC(headcount,即正式員工名額),offer 需做撤銷處理”。所以,“畢業后的首選還是不是大廠”在青年人擇業和就業時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
再次,對于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讀書所在地工作機會日益減少,向市場要效益、爭取高收入來改變生活處境難度加大。但是如果回農村,基層就業渠道較為單一,主要是行政管理類或綜合性崗位,缺乏專業技術類崗位。這將學生推向了舉棋不定的狀態:既想回家鄉工作,又擔心發展前途受限;既想嘗試留在大城市奮斗,又受制于工作機會的減少和生活成本的增加。對于這些尚在校園、社會資本十分有限的學生,無論是在家鄉還是在讀書所在地,能夠獲得一份體制內的工作,都成為職業生涯起步的上策。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進入體制內成為越來越多青年的選擇。然而,隨著人數的增長,“上岸”之路已然擁擠不堪,招錄還充滿了各種要求和限制。
其實,青年一代對于體制內的工作也有著清晰的認識:它早就不再是“面朝南,好做官”了。今天在體制內工作,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要扎根基層,時常加班,體力要跟得上工作的節奏,腦力要跟得上工作的要求。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體制內的上升空間都較為有限,上升通道是否通暢也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期性。然而,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不受KPI 影響的收入結構、即便不能前進也不會后退的職業路徑,還是讓青年一代愿意踏上這擁擠的“上岸”之路。
“岸上有岸”
“考編青年”的誕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著避險心態和奮進敘事的失效,但如果僅僅歸結為喪失意志和斗志的“躺平”,也并不全面。
“岸”并不是一個整體,它里面也存在著不同的職業類別和行業屬性。在考編青年的眼里,公務員自然是“上岸”的最高目標,其次是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二者各有吸引他們的地方。近一兩年,類編制的工作也被青年納入目標,被稱為“瓷飯碗”,例如社區工作者。只要考上了,哪怕算不上正式“上岸”,也算是在“岸”邊有了歇腳的地方。所以,有青年感嘆,“上岸”之前以為上了“岸”就萬事大吉了,后來才明白“岸上有岸”。然而,對于大多數考編青年來講,哪一個“岸”才是他們停靠的地方,并不由自己選擇;他們自身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朝著那個方向拼命努力。公務員被考編青年看作“上岸”的最高目標。事實上,他們對公務員的認識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他們出生和長大的時候,正趕上20 世紀末到 21 世紀初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那個時候的奮斗觀主導思想是進入企業、走向市場,公務員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收入少、人際關系復雜,選擇做公務員的人被認為是膽小、保守、缺乏進取精神。而當這一代青年長大成人、準備步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候,他們發現包括市場和公務員體系在內的整個大環境,已經和他們最初的理解不太一樣了。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穩定性,大多數家庭希望孩子進入公務員體系,最為看重的一點就是它的收入來自財政撥款,“旱澇保收”是最為直接的目標之一。
考編青年選擇事業單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崗位總體數量多,尤其是側重于特定領域的專業技術崗位基本上都集中在事業單位。事業編制招考人數本身就多,再加上事業編制內部的細化,還有像教師資格考試這樣專門的考試,使得通過考試獲得編制的可能性增加了許多。另一方面,事業單位的職務晉升渠道從理論上來講沒有公務員通暢,但是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可以走專業技術路線,即便不能晉升職務,還能通過評職稱來提高自身的職業地位和工資待遇。就像一些考事業單位的青年所言,在事業單位扎扎實實做些業務、認認真真評個職稱,簡直是穩定感和成就感兼具了。相對來講,青年對國有企業的認識不像前兩種那么統一,但是只要進得去,所有的問題便都不是問題。國有企業的收入與地方經濟的關系很大:經濟好,收入就有可能高;經濟不好,非行政崗位也可能引進末位淘汰,導致的結果就是績效不好的人,即便不會被辭退也很難有前途可言。國有企業要承擔市場責任,經營性收入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所以收入水平在一定情況下還會隨著經營的波動而波動。
再者,國有企業如何也很難一概而論,不同行業、不同層級的國有企業待遇和發展也可能大為不同。例如,電力、煙草等壟斷性國企,在穩定性上堪比公務員,但收入水平又高于大多數體制內單位,是奮力上岸的青年眼中的“巨無霸”。然而,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么好的崗位,不是誰想有誰就有的。
近兩年,像社區工作者這樣的類編制崗位也越來越受到青年人的青睞,這樣的崗位被戲稱為公務員或正式編制的“平替”,哪怕它不算“岸”,也算到了“岸”邊。社區工作者是由各地政府部門統一招聘,經過報名、筆試、面試、體檢、考察、公示等一系列程序,統籌安排到社區從事最基層工作的工作人員。這類工作雖然沒有編制,但是會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在青年看來,這類工作雖然工資收入不算高,但其最大的好處就是穩定地繳納五險一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工作在部分地區也打通了向事業編或行政編轉軌的渠道。在“擇優入編”的激勵機制之下,從事這類工作者在參加公務員考試或事業編制考試時享有一定程度上的優先權,這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吸引青年投入和參與。但其競爭難度在兩年之內驟然上升,比如,2023年山東菏澤市東明縣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開放的100 個崗位吸引了3888 名考生競爭。中公教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西安市社區工作者共招聘1000 人,而報名者達到了23468人 。
在青年一代還沒有長大的時候,家長時常跟他們說:高考就是人生一戰,等考上大學了,你就輕松了。等到長大之后,他們發現,高考不是人生一戰,而僅僅是人生一站。后面的任何一戰,都要比高考更加殘酷、激烈、不可預知。
文章摘自《45°青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本書深入青年日常生活的內部、細部展開觀察,全景式地描繪了當代中國青年成長與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其影響。作者將“青年”置于社會巨變之中,從奮斗觀、消費觀、情感觀、社交觀、婚戀觀等多個層面入手,展現了當代青年的所思、所盼、所惑、所感,嘗試回答時代何以塑造青年、青年何以創造時代。
文末參與評論留言,截止至7月23日,識局將隨機挑選3位留言精彩的讀者,每人免費送出一本。
邢婷婷 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